枫华正茂的《枫华之声》
《世界华文媒体》特约记者 朗月
人们说,王虹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19岁,老二是《枫华之声》,15岁。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是王虹和一帮“铁杆朋友”,流水的是来来去去各种义工,不知不觉间,《枫华之声》吃着百家饭长大了。
起梦
2002年2月,加拿大温尼泊,一个寒冷却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当时只有不到2万从中国大陆来的华人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取名为《枫华之声》,连logo都那么有深意,红红的枫叶上一颗闪亮的小星星,梦想要在我们的新家园里与各民族一起绽放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芒,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主编王虹和朋友们,凭着一腔热情开始了一个造梦的旅程。
梦做得美,干得也认真。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稿件全部原创,封面和插图都是美编“赞助”的,打字、校对都是义工,排版、打印、印刷、发行经费自筹,能拉到广告更好,不足的部分全靠编辑义工和读者捐款,曾经有一位市场义工去一家餐馆连吃了三顿饭,才拉到一个50元钱的广告。后来出现个经典的对话:“你们给枫华工作挣多少钱啊?”答曰:“一分没有,还得倒贴汽油费……”。
在当时互联网和手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经常会有手写的信件寄到编辑部来,投稿的、反馈意见的、提性建议的、做广告的、咨询的,五花八门。编辑部在哪里?王虹家的地下室!存放杂志的仓库在哪里?王虹家的车库!杂志的热线电话是什么?很简单,王虹家的电话嘛。现在大家聊起来,不得了,咱们有了固定的邮箱、还有个小小的储藏间、热线手机号码居然有了两个,虽然还是没有办公室,但比起当年已经是“鸟枪换炮”啦。
2003年9月,创刊一年半,没想到枫华的首批原创作者居然有了一批忠诚的粉丝,编辑们、作者们、读者们、义工们强烈要求见面,评选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作者,同时办个联欢会,临近仲秋佳节,大家热闹一下。又一个没想到,“枫华之友联欢晚会”一办就是13届,从教堂地下室的200多人已经变成体育场里的1500多人,参加演出的草根明星们从几岁的孩童,到80多岁的老人,“枫华秋晚”筑城了温尼泊的华人星光大道,也成了温尼泊华人翘首企盼、一年一度的大型社区活动,各界政府领导以及机构负责人踊跃参加,有些政客甚至不请自到。
在这个舞台上,有多少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义工们不输专业演员?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朋友十几年如一日地奉献着?一位参加过十多次秋晚的孩子因为去年上大学去了外地,第一次错过中秋晚会,非常遗憾地说,希望我毕业回来后还能参加中秋晚会。
枫华之声编辑们与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罗照辉合影
杂志年复一年地出版着,文章,广告,编辑,设计;晚会一年一年地办着,大家都在坚持着,为了当初那个美丽的梦想;晚会的前台是热情奔放的演员们,剧场的后方则是那些负责义卖筹款的义工们,月饼,礼品,奖券,他们不能去观赏精彩的节目,却在敬业而认真地为晚会筹到需要的款项。我们只记得那些欢笑,不再记得欢笑背后的汗水和泪滴。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每年都有作者,义工,演员,导演迁离这个城市,但他们依然心系温城,情牵枫华,有人甚至在新的城市里继续担任着枫华的义工。感谢互联网、微信帮助我们彼此关注,继续鼓励。
2013年第12届枫华之友中秋晚会,观众超过1500人,是近10多年来,当地华人社区最大的文化活动
枫华之声杂志和枫华之友秋晚在温尼泊建造了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杂志和晚会都注重原创作品,强调本土品牌,让作者们、演员们、义工们渐渐成为温尼泊华人社区的一个个明星。
造梦
2005年9月,再次没想到,王虹从多伦多拿回来一面奖状、一枚奖牌,我们第一次听说,在加拿大有一个组织叫做加拿大民族传媒协会,旨在鼓励所有在加拿大发行的少数民族媒体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添砖加瓦。《枫华之声》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专业的设计,卓越的义工奉献精神——获奖啦!此后,枫华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分获传媒大奖,是迄今为止,加拿大唯一一家五次获此殊荣的华人媒体。这本在曼尼托巴省土生土长的中文杂志开始受到多方关注,除了海内外的各种华文媒体,主流社会的部长和议员们也都睁大了眼睛,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这个完全没有外界投资的杂志,居然生存了这么多年,活得还有声有色。
枫华之声第五次在加拿大民族传媒协会(Nantional Ethnic Press and Media Council of Canada)
,2013年栏目编辑胡月冰获得社区服务以及记者类大奖
2006年2月,临近春节,正值《枫华之声》五周年纪念,枫华邀请了编辑、作者、义工以及热心读者们聚会,在一个小学的体育馆里,首次颁发“枫华奖”,感谢多年来在各个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义工。小小的奖杯,凝聚的汗水岂只是那些不眠之夜?岂只是十几年的风里来雨里去?岂只是那份不计成本的付出?有多少家庭是一起义工奉献?有多少素昧平生的海外游子在这里成为终生知音?
2012枫华之声在华人社区创办青年义工领导能力证书培训,为大学生和青年义工教授团队合作,项目策划,东西方交流技巧以及演讲艺术等等课程
现在在温哥华当教授的王高峰博士,当年他妻子梁莉是金牌栏目“四海为家”的编辑,枫华奖得主,他自己是枫华的作者,他的诗歌打动过多少读者的心,他们夫妻的双簧表演每次都在秋晚掀起高潮,他们全家四口一起上的小品搞笑连连,后来回温尼泊出差,不忘留下一把现金捐给枫华;而作过枫华的记者、编辑、摄影、活动义工的老义工范毅军老师,和女儿赛娜一起参加了枫华之家的创办,目前负责义工的培训和管理,他在获得首届枫华奖的8年之后,于2015年再次获奖。中秋晚会上,你能看到的是舞台上主持的赛娜和舞台下摄影的范老师,看不到的是在后台忙碌的女婿Shan,和在化妆间带着两个小外孙女的呼和老师,要知道这一家人的平均学历是硕士以上。还有母女组合上台演出、父子组合在台下搬椅子、全家大小分管义卖和奖券的,又数不过来了。
2007年,《枫华之声》为不幸患肺癌的留学生郝硕捐款捐物,通过城市电视台的追踪报道,继而在安省大多伦多地区掀起捐款热潮,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做了相关报道,加拿大广播电台亲临采访;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枫华人再次从并不富裕的口袋中解囊相助,并出版汶川大地震专刊;多年来,还有各种为温尼泊当地医院、公益事业捐款活动,枫华之声是温尼泊维多利亚总医院2011协会的唯一华人赞助机构,在刊物自己资金紧张的同时,仍然为急救室的扩建捐助数千元;
由留学生义工组成的曼大枫华俱乐部曾多次帮助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在温尼泊为同胞办理护照更换;每年为刚入学的留学生举办迎新活动、化妆舞会等,义工们参加红河抗洪救灾和流浪站的志愿服务,同时大力配合其他社团组织的活动。枫华之声还多次为青年义工开办“领导能力系列培训课程”,从东西方文化交流技巧、活动策划、公共演讲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并颁发证书,已经有近四十多位青年义工完成培训。
有着60年历史的由温尼泊市长办公室颁发的温尼泊市“社区奉献大奖”每年颁发一次,现在已经获奖的八位大陆华人中有五位是为枫华义工,分别是王虹、张学勇、王飞越、王玉玲、关晓峰。人们开始有了共识,《枫华之声》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单纯的媒体,她特有的草根精神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传承,使她成为一个温尼泊华人的温暖团体,一个真正的“枫华之家”。
追梦
2011年,枫华10岁,大伙儿热热闹闹地给它过了回生日,五六百人出席了隆重的生日宴会,不光是三级政府的代表,大学、公司、金融单位、众多社区团体等等很多机构都参与祝贺,会上枫华的新老社长王教授和关医生还一起向王虹主编颁发了特别大奖,她在讲话中,说这是个Big Surprise,因为一路上有那么多的人陪伴着走过,她说没有各界的支持和珍贵的义工,枫华不会走到今天。看到盛装出席的作者义工,看到那些慷慨热心的商家,甚至经济不够富裕的学生和新移民,都踊跃参加纪念晚宴,你会发现,只要“阵地”在,枫华人就在。
岁月如歌。当年的很多枫华义工们虽然蒲公英一样散遍世界各地,心却仍然都在这本两月一期的杂志上。搬了几回家,《枫华之声》都一定还在书架上,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美;每次回国,行李箱里可以少带两件衣服,最新几期杂志却是要带回去给家人看的,上面有孩子们最新的大作呢;不管是多伦多街头还是温哥华咖啡馆,几个人见面激动得哇哇大叫,拍个照片就给枫华之家发过来的,一定是当年那些没日没夜忙活杂志和晚会的战友们;枫华的孩子们都知道,上大学远行、披上婚纱的那天、升级当上爸爸妈妈的时候,都和王虹阿姨打个招呼,这个大家庭永远互相惦记着,会默默地为你祝福。
2014年,枫华义工答谢宴会在曼尼托巴省督府隆重举行,省督高度评价枫华之声广大义工的
奉献精神
2014年曼省省督李绍麟先生在省督府隆重举行枫华义工招待会,专门招待上百名枫华义工,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枫华之声在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众多义工的团结奉献。可不是吗?10多年前我们招收义工时,还常常遇到狐疑的眼光:“为什么?义工有什么好处?”现在,很多华人的组织都有了越来越多的义工。
让梦继续飞吧!2015年1月,枫华之家正式成立,每周六下午,租借教堂的地下室,开设成人舞蹈课、儿童舞蹈课、成人养生/烹饪班、中老年太极扇、形体魅力班、初级英语基础会话班等。一年来,枫华之家已经为社区开办近30次免费信息讲座,就业,老人服务,买房买车,西餐礼仪,东西方交流,中医养生、幼儿教育、报税等等实用信息,曼省政府特意向枫华之家颁发奖状,表彰其为温尼泊南部华人社区做出的突出贡献,副省长还邀请成员们到立法大厦做客。
王虹的女儿曾写过一篇纪念枫华10年的文章,题目是“和枫华一起成长”,但王虹自己说是“枫华帮助我成长……”,而谁又在枫华里面没有成长呢?
让我还是借用几句微信群里的留言吧:
——-“温尼泊冷不冷?有点儿冷!枫华之家暖不暖?好温暖!”
——-“流落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流落到加拿大温尼泊,遇到枫华之家就像回到了祖国,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尤其是您们无私奉献,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都受益。支持您们,也要做义工…”
——-“看来枫华之家是一种奉献精神的象征,现在国内外缺的就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组织,相信只要大家支持,枫华之家会走得越来越远。得民心者,即得天下……”
也许,这些话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枫华人15年来会这样“傻傻地执著”。枫华之声也好、枫华之友也行,枫华之家也罢,都是枫华,正茂!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罗照辉2015年11月首次访问温尼泊,和总编王虹合影
报道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薛冰总领事2015年首访温尼泊
从左至右:特约记者朗月,温尼泊国会议员Terry Duguid,多伦多总领馆张传兵副总领事,总编王虹,夏少杰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