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访

开罗街头的《中国周报》

华人坚持办双语报纸  只为扭转埃及人对华人刻板印象

这里是埃及首都开罗街头的一个报摊,您看这份报纸,乍一瞅,和周围的阿语报纸似乎没什么不同,但是您再仔细看看!

这报头有四个汉字:中国周报。告诉您,这其实是一份华文报纸的阿语版!

您可能会问了,这报纸的销路如何?有人买吗?告诉您,多的时候每期能发行三万份,少的时候,也有一万份。这对一家华文报纸来说,已经不错了。报纸的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中文版还有“旅埃华人”的特色板块,专门介绍在埃及华人的创业故事和经历。

那是谁在埃及办这个华文报纸呢?就是他,马强,山东济南人,39岁,回族,2000年因为出国留学的机会来到埃及。刚来时,因为手头拮据,马强当过学徒,也摆过地摊。而一个穷小伙子,是怎么成为一家华文报社的社长呢?马强说,当时埃及大大小小的商贸展销会办得很红火,里面有不少中国商人,于是他就决定去碰碰运气。

辛苦打工三个月,一分钱不拿,终于,老板也看不下去了,对马强说,我给你点货,你拿着卖一下,就这样,马强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一路辛苦打拼,终于在开罗扎下了根,从一个怀揣200美元前来求学的小伙子一步一步变成了公司年贸易额超过百万美元的企业家。而他又是怎么想到要办一份报纸呢?这还要追溯到他刚来埃及的时候,那时,他经常被当地人的一些问题搞得哭笑不得。

然而,在异国办一份华文报纸,并不容易。2012年办报初期,报社一共只有三个人,除了马强,另外一个主编,一个美编,都是埃及人,基本一周五天都是在办公室睡沙发度过。直到后来,采编队伍才逐渐壮大。现在,这份半月刊已经出版了51期,中文版每期发行五千份,向华人免费发放,阿语版则在当地书摊公开出售。报社大体能维持收支平衡,有时略有亏损,缺口就由马强自己填补。马强说,他的根在中国,埃及是他的第二故乡。只要条件和能力还允许,他希望能为推进两国文化传播和交流,再多做一点事。

  (来源:CCTV华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