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下的抗战:北京市归侨侨眷捐赠珍贵抗战文物给延安革命纪念馆
初春时节万物苏,赤子丹心照山河。2025年2月20日,北京市归侨侨眷代表聚集在北京华侨服务中心,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共同举办“北京市归侨侨眷抗战文物捐赠暨抗战展览座谈会”。参会的有华侨会馆发起人、世界华文媒体协会网站编委王枫,华侨会馆发起人、筹备处主任平明,华侨会馆发起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会长朱宏佑,北京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会长王宇红,北京市侨联缅甸归侨联谊会代理会长李芳,北京市侨联印尼归侨联谊会代表谢益恒,北京市侨联日本归侨联谊会代表支杰,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亲属张恂女士等,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及相关人员共同参加。
奔赴延安——华侨青年王唯真画笔下的抗战
此次捐赠的一件珍贵文物,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从菲律宾归国赴延安,后长期在新华社担任译电工作和国际新闻编辑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在延安的一个手绘抗战生活画本。
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前就读于菲律宾马尼拉南洋中学的王唯真。
“七七”事变爆发,王唯真14岁,就读于菲律宾马尼拉南洋中学。父亲王雨亭,为菲律宾《前驱日报》总编辑、共产党员,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王雨亭受廖承志和成仿吾委托,负责将华侨青年护送回国到延安以及筹集物资支援抗战的工作。在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和父亲的影响下,王唯真多次要求回国抗日。父亲以他体弱多病且尚未成年不允他同行,他坚定地说道:“体弱可以锻炼,疾病可以战胜,况且我动作轻捷灵敏,打仗没有问题。”在他的坚持下,1939年5月,年仅15岁的王唯真在父亲的护送下,离开香港,踏上归国之途。临行前父亲为他写下一段离别赠言:“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日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有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历经三个月,王唯真随南洋华侨司机服务团车队,绕道越南回到祖国,辗转奔向延安,先后在安吴堡青训班、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学习和工作。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先生到访延安。陈嘉庚与随行的李铁民、侯西反先生都与王唯真的父亲王雨亭是至交。当他们在延安见到老友的儿子时,更加坚定了他们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决心。1941年8月,多才多艺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王唯真被组织调到清凉山,先后在解放日报和新华社从事战争形势插图绘制、英文译电和国际新闻编辑等工作,直至1947年春,跟随新华社的最后一批人员撤出延安,随中央东渡黄河。1949年王唯真与陪同陈嘉庚受邀前来北京参加筹备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父亲王雨亭相见,阔别10年,儿子已从一个青春少年成长为一名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父亲无限感慨地说:“唯真,当年你选择奔赴延安的道路走对了!”新中国成立后,王唯真历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总编,总社国际部东方组组长,新华社河内分社首席记者、分社社长,兼任人民日报驻河内记者。六十年代,赴巴西里约热内卢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四年后回国,先后任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编委会编委,新华社副社长、代理社长等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发展壮大,付出了毕生心血。可谓是少年立志,终身为国。这个小画本,可以说是王唯真归国回延安的自传体绘画本,描绘了父亲送子回国、途中经历,以及在延安的工作、学习等生动场景,简单的笔触和仅有的几种色彩真实描绘了战争环境下延安艰苦而快乐的生活。画本象征着他革命人生的青春年华,浓缩着他与父亲两代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所以,王唯真和他相濡以沫的夫人陈萍(延安时期先后在中央医院和新华社工作)无比珍视这个小画本,一直作为传家宝珍藏了70多年。
画一:1938年10月,父亲王雨亭护送王唯真从菲律宾出发回国。
画二:1939年5月王唯真在香港与父亲告别,踏上归国赴延安的征途:“胜利后再见”。
画三:冒雪上延。
画四:“为《解放日报》绘制军事地图”。
王唯真与妻子陈萍在延安(吴印咸摄)。
22年的等候 无声的期待——刘妮馆长的征宝故事
华侨会馆发起人、《世界华文媒体》编委王枫捐赠父亲的抗战画本,刘妮馆长接赠。
2003年3月负责筹建延安新闻纪念馆的刘妮赴京采访王唯真与陈萍两位老前辈,当她听老人亲自讲述了他少年归国参加抗战和这个小画本背后的故事后,她知道这是一次国宝级的探索发现。也看到两位老人相濡以沫走过大半个世纪,这本画册珍藏了两人共同的青春记忆。越觉得珍贵,越发感到征集的想法难以启齿。所以她当时没有提出征集愿望,而是在征得两位老人同意后,将画本背后的6张空白页剪下来,后经复制了其中三幅作品陈列在延安新闻纪念馆里。
画本上剪过的痕迹。
现延安新闻纪念馆展出的二十余年前的三幅复制画作。
之后刘妮馆长与两位老人和女儿王枫建立了深厚交往。每次赴京,她都抽空去看望老人。2006年,王唯真去世后,她仍然觉得小画本是陈萍老人与革命伴侣王唯真的情感念想,仍然不便提出请求,直至2023年7月陈萍老人去世。去世前,陈萍老人曾在病榻上给女儿王枫留下嘱咐:“感谢刘妮这么多年顾及我的感受,没有提出征集的要求,她是真心、细心呵护爸爸的画作的。小画集将来就交给刘妮,回延安去吧!”
捐赠会上,当王枫女士遵照母亲遗愿,将这一珍贵的画本交到刘妮馆长的手中时,她悲喜交加,泣不成声,向与会人员讲述了发生在她与两位老人身上的感人故事。王枫感慨道:“我的父亲母亲为了抗战到达延安,他们对延安的感情很深、很真挚、很淳朴,他们在延安相识相爱,最后相守一生,这本画册也可以说是他们情感的见证,是我们的传家宝。刘妮馆长守候这本画册有二十余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我把这本画册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既是我母亲的意愿,也能充分表达归侨侨眷热爱祖国,不忘历史的愿望。相信延安革命纪念馆可以把它保护好传承好,在这里展出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在延安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可以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延安解放区的珍贵文献回延
华侨会馆发起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会长朱宏佑捐赠《中国解放区卫生资料第一辑》,刘妮馆长接赠。
捐赠会上,华侨会馆发起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会长朱宏佑,代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会员王淑云(高良儿媳)及其亲属向延安革命纪念馆捐赠了原新四军三师独立旅卫生部长高良前辈精心保存的,1946年延安中央卫生部编印的《中国解放区卫生资料第一辑》。这本珍贵文献距今已有79年历史,曾伴随高良前辈经历过枪林弹雨,雨雪风霜,转战千山万水。在解放战争中,高良前辈的许多东西都丢掉了,但这份资料却始终带在身边。延安中央卫生部出版的首期中国解放区卫生资料,为我们研究延安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档案记录。
北京市侨联缅甸归侨联谊会代理会长李芳捐赠书籍《缅甸华侨抗日战歌》,刘妮馆长接赠。
北京市侨联缅甸归侨联谊会代理会长李芳深情地讲述了父辈在缅甸的事迹。他的父亲在缅甸华侨抗战救国的号召下,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延安,先后参加安吴堡青训班及泽东干部学校。后受组织调派,回到缅甸以经商来掩护身份开展华侨工作,团结缅甸华侨跟着共产党,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妮馆长对三位文物捐赠者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她深情地讲到:“我守候这本画册整整22年,每次见到它,我都舍不得离开,都想再多看一眼。今天这本画册回到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真的是太激动了,这本画册是展示延安精神的生动载体。朱老师捐赠的卫生资料,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延安时期边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提供了鲜活的史料。生动地讲好文物的故事,就是深刻阐释延安精神。”“华侨是革命之母”,她高度赞扬了华侨对抗战胜利的贡献,指出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华侨毁家纾难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以各种方式融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捐赠仪式结束后,双方就华侨抗战文物融入抗战主题展览进行了深入研讨。王枫表示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将尽全力联络海内外华人华侨,征集文章、图片、文物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贡献力量。刘妮馆长指出,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致力于抗战文物征集,将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活化革命文物,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华侨侨眷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同时应用好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讲好文物故事,讲好新时代的延安故事。
高良,原名高汉臣,1918年生,河北大名人。1936年参加中共直南特委领导的大名县抗日救国会。开办私人医疗诊所,义务为老百姓治病,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奉命组建八路军黄河支队后方医院,任院长,后编入第129师冀鲁豫支队三大队,任卫生队长。历任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二旅六团卫生队长,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旅六团卫生队长;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二十四团卫生队长,苏北卫生学校教育长、代校长,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卫生部长。解放战争时期,进军东北任师和军卫生部长;抗美援朝时期任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等。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勋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62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