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

李少君:致敬屈原,赓续中国诗歌精神文脉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阮仲谋 付江山

“第39届‘青春诗会’来到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宜昌,可以说是回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12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开幕式在宜昌举行,著名诗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开幕式上发布第39届“青春诗会”入选诗人名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李少君首先表达了他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敬仰之情。他说,“屈原是宜昌秭归人,屈原的《楚辞》和《诗经》并列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来到宜昌,我们致敬屈原,也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溯源。”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中国诗歌之城”极富魅力

记者:李主编您好!您因为诗歌和宜昌结缘,并多次来到宜昌。作为宜昌的老朋友,请分享一下您对宜昌的印象。

李少君:是的,我来过宜昌多次了,仅今年就来过两次,第一次是作为第四届“屈原杯”诗歌(全国)大赛终评评委来的,这次是第二次来到宜昌。第一次是在春天,这一次是在冬季。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季,我都强烈感受到了宜昌人民的热情,感受到了宜昌这座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城市的无限张力。

我对宜昌的印象非常好,每次来宜昌都有新的感受、新的认知、新的灵感。每次踏上这片土地,我的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的就是屈原和屈原的作品。宜昌山水壮美,漫山遍野的脐橙、端午竞速的龙舟,似乎有一种诗意在绿水青山间流淌,能时时让人感受到屈子遗韵,引发人的无限遐想,让人产生抑制不住的诗的灵感和创作的欲望。

宜昌是屈原故里,也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宜昌还是三峡大坝所在地,经过近30年的开发建设,这个国之重器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宜昌既是中国汉语诗歌源头的高地,又拥有举世瞩目的现代文明的结晶,二者交相辉映,奠定了宜昌的特殊地位,这在全国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非常令人骄傲和自豪的。

记者:2014年,宜昌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荣誉称号。2017年9月在宜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上,您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诗歌大使’”。这些年来,您对宜昌诗歌创作和发展给予极大关注,您认为宜昌诗歌发展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李少君:宜昌的诗歌历史悠久、创作氛围浓厚、诗歌队伍强大,整体发展非常均衡。

在诗歌创作领域,有著名诗人毛子,他曾获得扬子江年度诗人奖、闻一多诗歌奖、中国屈原诗歌奖等诸多诗歌大奖;在诗歌评论领域,有著名青年诗歌评论家刘波,他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新诗研究,获得过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红岩文学奖文学评论奖、扬子江诗学奖评论奖和草堂诗歌奖年度诗评家奖等奖项,在中国诗歌评论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在诗歌翻译领域,有扬名国内的翻译家柳向阳,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翻译国外优秀诗人的诗歌作品,其中,他翻译过的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作品,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向阳的出色翻译,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在中国诗歌界广为人知。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宜昌能在诗歌多个领域都有标杆性的领军人物,是非常了不起的,充分说明了宜昌对诗歌创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宜昌诗歌创作的基础非常扎实,宜昌这座“中国诗歌之城”极富魅力。

除了高水平的诗歌人才,宜昌诗歌创作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大众化的创作群体。在屈原故里秭归,有传承数百年的“三闾骚坛”,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诗社,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是典型的“泥腿子诗人”。可以说,宜昌也拥有十分浓厚的诗歌氛围。宜昌的诗歌创作和发展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中国诗歌之城”的称号名副其实。

记者:谢谢您对宜昌诗歌创作成就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您觉得在擦亮屈原文化品牌,壮大诗歌创作队伍等方面,宜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少君:作为汉语诗歌源头之一的宜昌,如何赓续中国诗歌精神文脉,擦亮屈原“中华诗祖”这块世界级文化名人品牌,需要多维度的思考和实践。我认为,首先是要做好诗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普及。媒介的传播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诗歌的发展与媒介的变革相伴相生。我们从中国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伴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进步,诗歌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平民化、草根化的趋势。而当下出现的BBS、博客、微博,还有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甚至短视频等媒介,正成为推动诗歌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巨大推手,在诗歌进入民主化时代,我们越是要借助媒介平台,做好诗歌文化、屈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广泛传播诗歌的时代价值,传播屈原文化的时代内涵,让诗歌成为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日常。其次是要强化诗歌的教育与引导,多开展诗歌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壮大民间诗社,组织开展各类诗歌创作交流活动,引进一些驻城诗人、驻校诗人,培养更多年轻的诗歌作者。另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诗歌创作的扶持力度,营造浓厚的、良好的诗歌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诗歌创作者尤其是年青人参与主题诗歌的创作,壮大诗歌创作队伍,培养发现优秀诗人,激励创作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屈原元素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

近年来,宜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性工作,比如宜昌市承办的由原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和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屈原杯”诗歌(全国)大赛,由宜昌市委宣传部与《诗刊》社联合举办的第39届“青春诗会”等,不仅丰富了宜昌的诗歌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诗歌发展氛围,也进一步提升了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的品牌影响力。而这一切,都是对弘扬中国诗歌精神、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最好的、最生动的实践。

屈子遗韵千古,强调抒情保卫抒情有特殊意义

记者:宜昌是伟大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屈原对中国现当代诗歌创作、繁荣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李少君:“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抒情”两个字最早就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九章》里,屈原因忠心进谏遭遇不公对待,所以要倾诉内心的幽怨和情绪。可以说,屈原开启了诗歌抒情的大道统,堪称抒情的始祖。他因其强大的抒情主体性,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留下了自己名字的伟大诗人,其形象“与日月争光”。

事实上,抒情是人之本能。青春岁月,因为处于成长阶段,容易敏感,对世界和万事万物都会感到新鲜,怀着一颗敏锐细腻的初心,或者说李贽所称的“童心”“赤子之心”,格外地容易产生新的感受感觉,各种情感情绪会突然涌现,快乐或悲伤,兴奋或伤感,凡所种种人情、世情、物情,或浓郁或轻淡,都可能转化为诗歌。

就诗歌而言,就是指将情感文字化,以语言的形式表达情感。所有能被记住的经验都是情感的经验,没有情感的记忆,就如过眼烟云,不可能成为铭刻在心的经验。叙事和说理,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叙述。“修辞立其诚”,在诗歌写作中,情感和修辞缺一不可,这就是抒情的真正含义。

宜昌变幻莫测的峡江天气和神奇壮丽的自然风貌,孕育了屈原作品的抒情性、想象力和浪漫风骨,而这种浪漫主义也一直绵延至今,浸润了不少本土诗人,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作品。

记者:作为著名诗人和《诗刊》社主编,您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诗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您多次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应如何理解诗歌的“抒情”性?

李少君:简单地说,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深情,二是敏感。诗歌是一种“情学”,“情”是诗歌的初心、诗歌的根基,没有“情”就写不出来诗歌,所以一定要有深情。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重新强调抒情、保卫抒情,有特殊的意义。

敏感就是对万事万物有细察、有眷怀、不隔膜,深入其中,更加关注现实。我的体会就是每次出去游历,都能在自然中得到启发。深情和敏感也是一种能力,对写诗特别重要。

我在这里重新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在当下尤为必要。抒情诗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主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辞典》里,在对“诗”的解释里,都特别强调: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古今诗人均认同“情”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缘情”的观点古已有之,在现代诗人那里,“诗为抒情的艺术”也几乎是定论。

如何理解“抒情”二字?情,当然是指情感。“抒”指什么?陈世骧先生考证,抒有编织、制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形式、技巧、工艺。抒情,即是对情感的编织、规划、设计与构建,简而言之,是赋予情感一定的形式,将情感形式化。

向屈原致敬,打造新的诗歌出发地

记者:“青春诗会”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黄埔军校”,是面向青年人的诗歌品牌,如今已举办近40届。请您谈谈“青春诗会”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李少君:“青春诗会”是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自1980年开始主办的,是中国青年诗人最重要的展示平台。同时,“青春诗会”更像一个诗歌的青春典礼,是新一代青年诗人的成人礼,是一代青年诗人的青春纪念仪式。青春诗会是中国当代诗歌新生力量的集结地和集训地,旨在为中国诗坛培养生力军、后备军,翻一翻每一届的名单,就很容易得出这一个结论。舒婷、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韩东、臧棣、雷平阳、陈先发等很多优秀诗人,都是从“青春诗会”起步,逐渐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中坚力量。

这次来到宜昌参加第39届“青春诗会”活动的,就有好几位著名诗人曾经参加过“青春诗会”。如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原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参加过第6届“青春诗会”,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参加过第14届“青春诗会”,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主任安琪参加过第16届“青春诗会”,著名诗人李双参加过第17届“青春诗会”,《星星》诗刊编辑敬丹樱参加过第35届“青春诗会”。

记者:第39届“青春诗会”为何花落宜昌?本届“青春诗会”有哪些特色亮点?对宜昌诗歌创作队伍的发展会起到哪些作用?

李少君:本届“青春诗会”得到广大诗人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参评稿件769份,经过重重评审,最终确定了参加第39届“青春诗会”的15位青年诗人,他们分别是郑泽鸿、吕周杭、马文秀、田凌云、北潇、许诺、加主布哈、李昀璐、安然、王太贵、范丹花、蒋静米、李越、康承佳、李壮。其中,8位是“90后”,1位是“00后”,年龄最小的23岁。

宜昌是屈原故里,有我们的精神脐带、文化脐带、诗歌脐带。“青春诗会”来到宜昌是对屈原的致敬,可以说是回到了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对中国诗歌的一次溯源,也是对“青春诗会”这个品牌的升华。希望能在宜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新的灵感,打造新的诗歌出发地。

诗歌,天然地适合抒情;青春,更是天然地需要抒情。青春本身就是诗意的,敏锐细腻的年轻人们最容易被激发起诗歌创作的欲望。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青春诗会一直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同时,经由一代又一代年轻诗人的开拓创新,展现着新的气象,开辟着新的天地。借此机会,我要向历届“青春诗会”参加者致敬,向入选本届“青春诗会”的诗人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希望通过本届“青春诗会”带动更多宜昌的年轻人爱上诗歌、喜欢诗歌、创作诗歌。

把握历史主动,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记者:近些年,国内涌现出了许多乡村诗人、草根诗人群体。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这种现象对中国诗歌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少君:快递诗人、矿工诗人、牧羊诗人等草根创作群体层出不穷,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教育普及、文化自信、开放的社会氛围等息息相关。这也标志着中国诗歌正在加快向下吸取“地气”,更加贴近现实,正在酝酿激活新的创造,即将迎来新的繁荣节点。

记者:文学要为时代而歌,请您谈谈诗歌创作如何守正创新,为伟大的时代讴歌?

李少君:文学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意。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到了新时代,也有新的诗意和新的诗歌出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诗歌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这是新时代诗歌徐徐展开的瑰丽壮阔画卷,我们应该把握历史主动,投身时代潮流,深入人民中间,努力推动主题诗歌创作,反映时代生活,蕴含历史和现实关切,彰显人民性、时代性,把握时代脉搏,将小我和大我融合,将个人独特生活经验与时代普遍性、社会公共性结合,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方面寻找灵感,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人物名片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协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协《诗刊》社主编,一级作家。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被誉为“自然诗人”,在《人民文学》《当代》《上海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收入大学语文等多种选本。19岁参与创立“珞珈诗派”,一直致力于诗歌创作和诗歌推广,曾获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等诸多荣誉,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