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

秦仲阳:新闻媒体创业38年

编者按:原《海南特区报》《特区时报》同事秦仲阳即将退休了。读完他的告别新闻生涯纪实文章,想起和他在海南报纸共事的日子,思绪万千。他离开海南到广东工作后,我也于1994年赴英国留学。2000年,我从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做博士论文田野调查时,活跃在珠江三角地区新闻采访第一线的秦仲阳,从惠州赶回《广州日报》,并约上他的几位《广州日报》同事和我一起见面、聚餐。《广州日报》总编室的领导告诉我,秦仲阳是《广州日报》驻地方记者站中的优秀记者,也是年轻记者的学习榜样,我心里暗暗为他感到高兴。秦仲阳离开海南特区后,植根于改革开放的南粤大地,写出不少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作品,真是可喜可贺。我离开广州返回英国后,虽然再也没有和他见面,和其他报社老同事一样,我们仍然保持各种联系。读完本篇文章,竟然涌起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在中国专业新闻工作者日益流失的时期,又少了一位和我同辈的优秀记者。但愿他在南国这片热土,以新闻人的敏锐和观察,继续笔耕不辍,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余热。

《世界华文媒体》总编辑
勾芍人博士

当年过海觅天涯,
逸命从来不属他。
栉雨沐风何所道,
此生不负好年华。

原《特区时报》深圳分社社长、
《深圳商报》记者
李端

 

秦仲阳:新闻媒体创业38年

秦仲阳

 

马上进入人生新阶段,单位前些天通知说要做一个图片视频反映退休员工过去的工作与生活,在采编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循环放映,以激励后人。我在收集历史照片时,顺便总结了一下38年的职业生涯,竟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一生奔波,居然全是做着创业折腾的事。

一件件数手指头时,自己都不太敢相信:时也?运也?命也?

38年里,我一共换了6家单位:广西河池日报社、广西日报社、海南特区时报社、广东惠州日报社、惠州晚报社、广州日报社。期间还短暂参与过广西工人报、海南特区报、大亚湾报、大惠州杂志的工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无论新单位老单位,我进去后基本上都是参与创业,做的多是开拓性、试验性工作,很难享受按部就班的安逸时光。

也就是一生劳碌,无大成就,至多算没虚度。

命运其实全在一念之间,性格、爱好、脾气、理想、执念,都能决定在命运敲门那一刻你的选择。

 

 

高中时,我就喜欢写写东西,日记从高中起就没断过。校报、班报我都积极参与,刻蜡纸印油墨、弄板报略有经验。

进了大学,无奈之下读的是师范,学的是政治,但却同样对校报很有兴趣,从最初的投稿者变成了业余编辑。最后竟得益于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1984年毕业季,同学们都在为毕业分配去向奔忙,我居然一门心思想脱离教育队伍,拿着不多的小作品剪辑本跑到省市新闻单位碰运气。

但他们都说没有从师范大学要人的分配名额。直到5月底也没点希望,我只好接受现实。

不过真的是天无绝人之路。师大校报的编辑潘耀良老师看到我分配回老家高中的失望情绪后,主动说他的大学同学现在正在筹备河池日报,要不写信试试看有没有机会。

我立即给潘老师的大学同学韦标亮写信,表达了要放弃分配回玉林老家的机会,而奔赴河池地区的意愿。

 

 

一周后,系里叫我去接长途电话,电话那边是韦标亮—当时的河池日报副社长、副总编辑,他告诉我,接信后报社筹建领导班子立即研究,决定接收我到河池工作,但前提是我要争取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同意增加一个到河池的指标。

好在,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正是需要鼓励平原地区毕业生主动申请到老少边山穷地区工作的时候,所以马上给我调整了分配方向。

1984年7月15日,我一个人来到了金城江—–河池地区行署所在地。

 

 

河池日报当时刚出第一期试刊。我由于有在广西师大校报的工作经历,分配到要闻部,立即参加试刊工作,试刊第二期的要闻版版样就是我划的。

然后做时事编辑,值夜班接收处理新华社电讯稿。

10月1日创刊后,我转到采通部,先到宜山驻记者站锻炼,分管宜山罗城两县。1984年12月写的一条“仫佬一农家招婿上门,请来县戏团款待乡亲”的稿件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这是我的第一个新闻奖。

半年后回来做了半年记者就转副刊,负责文化新闻,但同时一直注重采写经济新闻。其间推出了诗配图写的《河池地区八年改革回顾》《广维震荡》等长篇系列报道,彼受时任河池日报邹福荣总编辑的好评。

 

 

1988年7月,凭借平时常给广西日报投稿,认识了广西日报的几个朋友,尤其是谭文卿、石卫、黄祖松的推荐,我借调广西日报社参与筹办广西经济报

在广西经济报我被安排到副刊,准备推广一种散文式经济报道,并在“风雨桥”副刊开辟《八桂风景线》栏目,自己写了一篇开栏稿。没想到“一炮而红”,被自治区两厅通报。虽然通报没点我的名,但单位为了避免麻烦,叫我暂时不要用真名发表作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于无奈,我只好含泪成为“10万人才过海峡”中的一员,时间是1988年12月17日。

 

 

到海南后,我先在海南特区报工作,一个人主持社会版,一周出两期。

没想到才一个多月,即与老总(原钱江晚报副总)就一个版面处理发生意见分歧,他冲动之下说的话太难听,我一时忍受不了,辞职。

与趁春节来看望我的老领导谭文卿去三亚逛了两天,回桂。

在家中呆了十多天后,暂时在广西工人报落脚。但我深知这只是临时的,我不可能再有机会在广西工作。

所以,1989年7月我又回到海南,进入刚创刊不久的中国.特区时报工作,主持二版即经济版编务。

随即,我将原来在广西日报的借调关系转到特区时报,然后开始办理调动手续,并靠都安籍的广西文联主席蓝怀昌及其同学莫军、荣耀的热心帮助,终于调离广西,1990年1月正式调进海南。

调动办完后,1990年4月又被特区时报派驻广西记者站,但感觉工作非常难开展,特别别扭。

 

 

在海南其实我只呆了不到3年,都是新办报纸,什么都是从零起步,困难可以想象。

特区初创时期的狂热浮躁,反映到新闻业上,那更是狂飙突进,报刊一下子冒出来十多家,十几个人就敢操持一家报纸,我一个人就敢挑起周二刊采编一体的新闻版面。

在海南我第一次接触激光照排,虽然只是那种先打印出来贴好再照相制版的初级阶段,但让我们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1991年6月我顺利获得中级职称没多久,有同事偶然看到一份海南省政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海南特区不特的内部研究文章,我们几个外省同事都动了回去的念头,于是我申请去广东沿海城市采访,寻找机会。

 

 

1991年7月15日(这个时间真的奇怪,已经在我的人生多次转折中定格),我来到广东惠州,采访惠州市委常委、秘书长黄良坤时,他介绍我认识了惠州报钟逸人总编辑,当天晚上我的调动事就搞定了。次日到惠州报社交了一份简历,认识了几位领导后,我第三天即拿着借调函回了海南。钟总叫我先办借调手续即来上班,再慢慢办调动。

9月下旬回到惠州,先在要闻部工作,但直到1992年2月春节前我才拿到调令,因为惠州市委组织部认为宣传部和惠州报社没有提前打招呼就调人,于是将我的调动卡住了。最后汤聘辉常委将此事汇报到市委书记那里,朱书记叫来黄秘书长和汤部长、杨部长,拍板“下不为例”,我才拿到商调函回海南。

没想到的是,这时因赶海人才们纷纷回流,海南也卡人了。我在海南呆了两个月,实在没办法,最后靠老领导谭文卿亲赴海南,请他的大学同学鹿松林出面,才将我的调动办成。

 

 

1992年4月回到惠州,惠州报社开始筹办大亚湾报,我成为筹办小组的主要成员。

5月5日我们借惠州报由四开小报改对开大报的机会,推出《惠州报.大亚湾专号》作为大亚湾报试刊号,反映热烈,复印件都炒到20多元。此后保持一月一期试刊,10月8日《大亚湾报》正式创刊。

大亚湾报初期,我主要负责编辑部工作。

初创的大亚湾报借当时“八十个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的开发热潮,很快就打响了品牌,虽然是周刊,但却经常要增刊及加版,最高的出到16版。

当时的惠州新闻业竞争甚至让我有一种还在海南的感觉。

1993年初,惠州市经协办委托我们将其《惠州内联信息》改刊为《大惠州》杂志社,我负责全面工作。

经与钟逸人总编辑和大亚湾报常务副主编袁治平商定,我将大亚湾报和大惠州杂志社编辑部合二为一,从更楼下搬到东江边渡口所的惠州市粮食局内一套房里合署办公。

《大惠州》创刊号1993年3月底首发后,又立即与胡瑜、彭杰弄了一期增刊《惠州内联投资指南》。

1993年7月,惠州报社通知我接替老袁主持大亚湾报全面工作,我只好将《大惠州》杂志社交回经协办负责。

 

 

1994年4月,我在河池日报社时的老领导邹福荣调到刚创刊才大半年的惠州晚报担任社长、总编辑,在多种机缘下,我调过去当了他的副手。

 

 

期间经历了晚报的初兴、资方入注后的混乱及先后5任社长、总编辑的更换,只有我这个主管业务却在班子中排名最后的在编副总一直不动。

晚报前后的事更复杂,有空了将专题再述。

 

 

1998年11月我调到广州日报社,从此在这里见证了中国报业发展的辉煌史,体验了快乐而纯粹的记者生活,感受了媒体人最珍惜的职业自豪感,也亲历了媒介生态变化后的困惑时期。

但就算是在时日中天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我也一样是创业命:

2000年带队前往深圳,创办了广州日报第一个地方版;

先后主管筹建了粤东西北的几个地方记者站;

积极谋划了几年要在惠州开地方版,并让集团及时购买了新世纪后记者站中最早的外地物业,人都到位了,但最后仍没开成;

于是又努力尝试换个方式以社区报的形式抢占地方市场,正风生水起时,突然又遇政策阻停;

2019年快退休之际,还临危受命接下了推动莞惠记者站转型探索任务。

 

 

职业生涯中,其实没有谁乐意经常转换单位,能一直在一个单位干到退休,当然是最理想的人生。

我一贯安身乐命,甘于平淡,既无远大抱负,也无拼搏斗志。

之所以换这么多单位,除了从河池到南宁确实是年轻时的事业发展需求外,其它都是无奈之下的调动。

即使在惠州晚报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还是坚持到最后,实在不得已才调走。但工作单位换了,我还舍不得离开惠州。

 

 

创业肯定需要付出心智和汗水,甚至失败、挫折,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享受有基础的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创业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折腾。

好在我一向比较乐观、能吃苦,实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我也能听从命运安排,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40岁以前,我经常搬家,次数都无法计算。

什么房子都住过,包括印刷车间旁边隔出的黑屋。

什么饭都吃过,包括在海南一直用煤油炉煮面条。

 

 

事业成功很难定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

从我个人来说,只要平安平稳平和,就基本上满意了。因此,这一生我没有成功值得炫耀,但也并不自卑自怜。

 

 

最开心的是,对这个职业我一直乐在其中、激情永在。

就算退了休,我可能还是一部手机走天下,直到走不动为止。

不少人一直对此感到不解:老秦这激情从何而来?

其实,人贵有自知之明,除此之外我也做不了其它事啊。当官当不了,当老师怕重复单调,想做律师又受不了那越压越厚的案子卷宗。

于是只好尽力做好这件自己喜欢的事,并享受其中的快乐。

这就是我从来没换过职业,并且在退休之际还稍感欣慰的地方。

 

 

秦仲阳著

 

感恩!在每个转折关头给予我帮助的领导师长。

感动!在每个地方都有无私关心关怀我的好友。

感谢!在每个单位都一直支持扶持我的老同事。

2022年9月28日

读者留言选登:

今日永汉新媒体:来自广东
秦老师,好久没见了。

鹅城的春天:来自广东
为优秀资深的老记者点赞?

黄惠兰:来自广西
兢兢业业一辈子值得敬佩!!

莫小民:来自广西
小结精彩人生,开启美好未来, 健康快乐每一天天!

EricTsang: 来自广东
真正的帅哥,德才兼备!

杨振华:来自广东
这些历史照片保存下来不容易,活生生的新闻史。

肖遥?:来自广东
感动、收藏了!

反斗:来自广东
喜欢看您写惠州城市变迁与记录城市建设变化大事记。

翙羽:来自广东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LP:来自广东
想起了在广州日报社区报时,每周选题例会,秦老师总能很精确恰当地总结大家上周的稿件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到很多建议拉宽当周选题的宽度。这样的事情,也差不多10年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