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王治林和他的书画
书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的艺术门类。千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有才华者沉浸其中,从而创造了一座又一座巍峨艺术高峰。这一方面,给后来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赶超的目标,予人启迪,催人奋进;另一方面,高山仰止,未免让人倍感道路之崎岖、跋涉之艰难。古往今来,但凡在书法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者,无一不是浸淫书道、乐此不疲、痴心不改、孜孜以求者,而且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由先天灵性带来并由后天苦功培育的化解融合的能力。
王治林:历史学家、书画家。四川省青年文史哲研究协会理事长,西部四川美院副院长。1957年生。198O年因在史学文学方面的成果进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副主编、主编。院团委书记。王治林学识渊博,文史哲经广泛涉及,艺术(书法绘画)造诣深厚,曾撰写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专著、书画作品。作过百余场学术报告。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研究有独到见解。《老子政治思想概论》、《日本帝国兴亡史》、《论古希腊悲剧艺术》、《书道有道》等大量著作足见其学术功力。王治林6岁学书法,13岁学绘画,五十余年纵横丹青墨韵,深得二王书法精髓,书风俊朗,气韵古雅,功力深厚,是目前中国书坛少有的实力派书法家。少年时学习西画,后研习国画,融东西方艺术为一体,山水花鸟皆善,其作品被国内外数十家博物馆艺术馆及机构藏家收藏。亦作为国礼送给美英法日韩泰等国家。曾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磨名堂画院艺术评审委主任王治林先生,是一位久违的知心好友。他为人沉稳大气,沉静少言,嗜书画,好艺文,自小学书,数十年来,一日不懈,久久为功,渐有所成。未届不惑之年,就屡有斩获,名动书坛。
初见王治林先生作品,创作的书画作品法度严谨,气势恢宏,行笔健劲,传统功力深厚,具有一种很好的节奏美、形体美、气势美、和谐美,堪称是“文章溢彩,翰墨流光”。当时我还以为是书界前辈耆宿所作。及至见面相知; 才知登峰造就年稍长者而己。
古人云:学书一须天分高,二须识见广,三须用功勤。这正是治林秉持的学书信条。书法是心灵的迹化,是作者内在修养的外在反映,体现了书家的才情、性情,更体现了书家的人文道德水平。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境即心境,书画的境界体现了人生的境界。当今书界有种不良之风,以怪为美、以丑为美,创作离奇者有之,书写怪异者有之。然而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违背了规律和法则,只能走向谬误,书画也不例外。在一些光怪陆离的“书画行为艺术”甚嚣尘上、哗众取宠、大行其道的时候,治林先生不为流俗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以一种平和心、平常心、平淡心来从事书画学习、研究和创作。正所谓:善学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远。书画之道,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勤练习、广临摹、博学问,积学乃成,方能笔精墨妙。
多年来,王治林先生在自己良好的天赋基础上,墨海潜心,艺坛耕耘,师传统,法自然,临池不辍,砚耕不息,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功底。胸中有丘壑方能笔底起波澜。书家作书的过程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精神素质、人文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过程。他深谙其中道理,因此没有居于一隅,就书学书,而是苦练内功,认真学习文学、哲学、史学、美学等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滋养身心,充实自我,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日积月累,书与画功力渐有所成,逐步培育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良好的艺术特色和作品风格,
书坛前辈常言,为书既需要寻门而入,更需要破门而出。先贤此言,知道者可谓是多之又多;做到者,可说是少之又少。寻门而入需要一种传承的志气和毅力,破门而出需要一种创新的功力和勇气。是故,学书者往往成于传承,也失于传承;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好的书家都有一个“师古、入古、出古”破而后立的历程。治林先生为书上溯秦汉魏晋,下涉宋元明清,学古、尊古、汲古,但不拘古、守古、泥古,博今融古,根老蕾新,在我化为古和古化为我的离合转化之间,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画不宗于一体,书不拘于一家,转益多师,取精用宏,取众之长成我之长,取众之善成我之善,跳出藩篱外,不落窠臼中,很好的处理了收与放、守与变、破与立之间的关系,有效提升了自己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展现了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主观性、主导性、主动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才情气质和精神气象。
鲁迅先生曾评价中国文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书画非形美、意美则无以感目、感心。书画应当既有传统美,更有时代美;既有共性美,更有个性美。书画作品应该体现书家深厚的力度、严谨的法度、精准的尺度。南北朝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治林先生的作品既有传统功底,又有现代意识,其书尚韵、尚法、尚意、尚态,书作的点画线条,于虚实、藏露、疾缓、粗细、浓淡、正侧之间,收放合度,造型生动,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有笔墨处见诸精神,无笔墨处见诸玄妙,厚重而不失飘逸,灵动而不失庄严,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其作品有一种强大的生气、灵气、雄气。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2018 年 11 月 18 日(编辑:王志鸿 审核:崔 舰)
相关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