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访

走进瑞士«欧亚时报»杂志社

《欧亚时报》创始人朱爱莲女士

如今,火车上、公共汽车上、甚至行人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大多拿着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新闻信息的人们,甚至在办公室都很少见到手里捧着杂志的人了。然而就在今天这个数码时代,瑞士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充满了激情和希望,在瑞士创办了一家新的中英文双语新闻杂志社-《欧亚时报》。

带着很多疑惑和不解,我们来到了这家位于在瑞士被誉为最昂贵商业街-苏黎世火车站大街100号的这家新报社,采访了《欧亚时报》的创始人CEO朱爱莲女士。

 

记者:谈谈你当初在瑞士创办中文媒体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朱爱莲:当初在瑞士创刊中文媒体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我喜欢做传播正能量的工作。我想"向世界展示中国",我希望外国人能多些机会看到中华的美,正面的了解中国的好。从大学起我就开始组织过许多传播中华文化的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认识了许多杰出的年轻朋友,他们给我支持鼓励,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今天有勇气在瑞士创办媒体也是因为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另一方面是自己的一个梦想:我想"助中企走响世界"出份力量。中国和欧洲中小企业交流互访牵线搭桥,想在瑞士建立一个中资企业走向国际的交流平台。我当初定位在聚焦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连接中国-瑞士两国各项交流的同时,还要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商务对接会议。

记者:在如今这个网络和数码时代,近年来,不断有纸媒停刊的消息,纸媒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媒体形式,你们为什么还要开始办新闻杂志?你这么有信心,底牌和底气到底是什么?

朱爱莲:我们的信心除了来自市场需求、读者的支持,还有的就是细心和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少有媒体提供瑞士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他们却是瑞士经济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提供的产品,以及一些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和未来发展趋势,甚至转让信息,都是中国许多企业的兴趣点所在。《欧亚时报》目前是欧洲唯一的中英文双语新闻杂志社,也是瑞士唯一的中文印刷媒体,这点我们有天时地利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初为了办好《欧亚时报》新闻社,我们做了近一年的筹备和市场调查工作。在出第一期报纸时,我们就已经有3000多个订阅户,订阅量已经超过一万份,其中包括瑞士周边德国、法国和奥地利及几家瑞士通往香港和中国境内的航空公司上。如此大的订阅量是我们当初没想到的。报纸还没有出版,已经有超过一万份的订阅,有这么多读者响应,也是我们最大的信心和底牌。

记者:你们当初是出版报纸,现在是出杂志对吗?

朱爱莲:是的。印了几个月的报纸后,发现在瑞士的读者要求非常高,许多读者给我们回馈,他们希望我们改善纸质的印刷品质,特别钟表广告商回馈,所以现在我们只印刷精美的杂志以取代原来的报纸。

毋庸讳言,办报社有很大的风险,近年来报业生存成为众媒体人关切的焦点,甚至很多人说,想要破产那就办报社,也可见报纸生存发展的坚难和挑战!虽然许多人都这么认为,但我的想法不同,我认为平面媒体仍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八十年代电子表最终还是无法取代瑞士手表一样。

当今网络媒体是非常发达,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快速且方便,但同时也为海量虚假信息泛滥提供了温床,许多网络媒体的严肃性这点不如平面媒体。平面纸媒提供的是经过精制和精选的有限内容,让读者有庄重严肃、真实可信的心理皈依感;“白纸黑字”的实物凭据特性使得它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与广告,减少了虚假信息的机会;这也是纸媒为何被称为内容信息最干净的媒体的原因。

再者,如果您细心观察会发现,现在很多国家主流媒体都在鼓励国民多阅读,阅读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在学校,老师会引导学生养成多阅读的好习惯;许多家长也都在创造让孩子喜爱阅读的环境、…我认为阅读将会成为一种文化修养的象征、也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精致的纸媒不会被淘汰,反而变得较高大上,并会成为中产阶级、中老年群体、高品位文化群体、政治舆论领袖等社会精英阶层的主流。

记者:你们的目标和定位是什么?

朱爱莲:定位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建立欧洲和亚洲之间多方交流的有效合作平台,我想强调这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初注册的名称叫做《欧亚时报》和《欧亚资讯社》。《欧亚时报》专注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提供实用信息;《欧亚资讯社》专注于商务、旅行、会议,这两个名字都属于同一个集团EurAsia Info都是我家人独资的。

特别是想重点报道瑞士与中国有关联的企业、公司、小团体,同时给中国企业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也让欧洲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企业,这样我们也就有更多的广告赞助商。我能想象,未来我们大的客户会在中国。另外,之所以做双语,我想让这份报纸有互相传播的效果,促进两个国家的交流,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交流。

我们将提供其他媒体不提供的信息,以便找到属于我们的市场和更准确的市场定位。

当然我们首先会在杂志的质量上下功夫,打造自身魅力。《欧亚时报》每期都有100页左右,我们的目标是让它正常运营下去,成为当地人和华人喜爱的新闻社。

记者:据我知道,《欧亚时报》有11个大栏目,近40个子栏目,你们的信息渠道是什么?这么大信息量,需要多少人手?目前你们有多少员工?

朱爱莲:目前我们有近30位投稿记者,8位正职员工,分别负责中英文新闻选稿、市场推广、美工编辑。我们自已也出外采访,将来希望能与更多的权威媒体合作,能够刊登更多高质量信息资讯给读者。也借这机会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给我们投稿,邀请我们派记者采访重要的活动。

记者:«欧亚时报»是个什么性质的新闻社?新闻社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杂志的出版、运行,靠什么?我想,广告收入一定不够….

朱爱莲:广告和赞助是我们的主要收益来源。

我们希望成为传达、激励、娱乐和传播正能量的新闻社。我们是一份没有政治倾向、非宗教团体的杂志社。我们是一个以传播正能量为核心的团队,希望更多报道关于启迪、创新、智慧、怜悯以及优雅的故事。

记者:《欧亚时报》是收费的杂志吗?发行周期呢?

朱爱莲:目前《欧亚时报》是免费的,将來是会收费的。什么时候收费会按市场情况做调整。目前印刷版是月刊。有时候会视当月的文章数量多少做调整。但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资讯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每天更新报道。

记者:怎么订阅《欧亚时报》杂志?目前在哪些地方可以得到这份杂志?订阅的杂志是送到订阅者的信箱里吗?

朱爱莲:目前订阅我们的杂志有很多方法:邮件、微信、网站。。。无论什么方式,只要能联络上我们,告诉我们正确收报地址,就会在自家的信箱里收到《欧亚时报》。

记者:«欧亚时报»受众是谁?作为瑞士或者海外华人,能从中受益的是什么?

朱爱莲:《欧亚时报》每篇文章,每页报纸都同时用2种语言(中文、英文)同时刊登,我们的读者不仅仅只是华人,还有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欧州读者。中英文双语形式的目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相互传播文化的桥梁,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使命。

作为海外华人,可以从中了解瑞中经济动态、财经资讯、投资环境、企业信息,以及美食旅游信息。他们可以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国内潜在的投资亲友。

记者:今天听了你的介绍,我感觉《欧亚时报》是对瑞士资讯swissinfo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之间将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合作机会。也希望《欧亚时报》越办越成功!最后,我想问问,办这媒体对你个人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成功。。。

朱爱莲:不仅仅是乐趣,还有成就感。对自己来说办媒体是一种突破,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很多人说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做好做成功了,这便是我最大的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便会感觉活的有价值。

非常幸运的一点是,家人给我很多的支持,我是一名基督徒,这份幸运是上帝赋予我的,我要好好使用它。作为这份报纸唯一的投资人,钱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我们新闻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不断创新学习,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过这个经历,我们用心做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才是对我最大的意义。

最后,我想做一个招聘广告:我们新闻社目前需要各种媒体人才,尤其是一位能领兵打仗的帅才-总编。无论这个人是谁,也无论在哪儿(包括外国人),只要具备这个能力,对《欧亚时报》有信心,看好《欧亚时报》,这个总编办公室就是他/她的!

部分内容引用:瑞士资讯swissinfo.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