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不是世界主义
“一带一路”刚刚开局,其整体战略的实施将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格局,如何理解和倡导这一战略,从一开始就很重要。
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要推广“一带一路”,需要倡导一种“世界主义”,而“民族主义”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当中国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场合作出让步后,很可能遇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另一方面,也会刺激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
然而,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相对立,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历史的倒退,而在“一带一路”问题上如此论述,尤其不妥。
“世界主义”的观念自古有之,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周游各地,便自称“我是一个世界公民”。1795年,康德在《永久的和平:一个哲学计划》中指出,只有当各国在不仅尊重本国公民的人权而且也尊重他国公民的人权时,真正的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康德的思想启发了一大批思想家。例如,歌德提出了关于“世界文学”的假想。马克思、恩格斯则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世界性”特征,于是有了震惊世界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经典的世界主义信条。
民族解放浪潮中,“世界主义”式微。但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世界主义再次兴起,并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捆绑在一起,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还建议,将这两个术语连为一体,称为“世界主义化”(cosmopolitanization)。
当世界主义一改民族解放以来的“颓势”,重新成为学界热点后,对其解读也比过往更为多元,有的用来描绘国家关系,有的强调自由市场,有的突出普世性、“普遍化”。
在各取所需甚至“别有用心”的背景下,世界主义自然遭受了相当多的批评。新自由主义在许多国家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热衷单边行动等等重大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也影响着对世界主义的评价。人们或认为它是推广原教旨经济自由主义的帮凶,或寄予平衡霸权的厚望,或判定为乌托邦。
世界已经走过挺长一段“世界主义”的路了,近年学界兴起的“全球治理”概念,与其说是对“世界主义”的呼唤,不如说是对其走入死胡同的反思。
“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个多样性的世界。21世纪或许是人们重新回归差异化群体的世纪。这个回归不一定是回到以前的民族国家,比如欧盟会继续发展,也可能会有新的政治形态萌芽,发生新的宗教、文化、宗族的断裂,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民族仍将是国际政治的核心。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固然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但脚踏实地研究各地的现实状况才是最应该做的。以某种形式的世界主义进行许诺或说教,恐难奏效。英谚云:“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愚我一次,其错在人;愚我两次,其错在我)。”其他人面对世界主义曾有的弊端,真的会轻易相信某种新版本吗?
欧洲哲学家德里达曾这样说过,“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抹杀作为欧洲人的固有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欧洲身份,也不会抹去自己作为法国人的民族身份。” 中国人也常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政治实践上,从未有人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成功分割。美国总统威尔逊一方面提出民族自决,同时又筹建国联。二战后的联合国,基于最为雄心勃勃的世界主义理念之上,同样也最坚持民族自决的原则。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太可能改变,仅仅因为“一带一路”的推进,就提出要放弃民族主义、拥抱世界主义,结论过于轻率。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题为“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看似带有“世界主义”色彩,但有本质区别。
习近平在演讲中首先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其次,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尊重各国的“个性”才是合作的基础,承认各国的自身利益、自身发展是先决条件。
习主席提到的第三点,是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这或许是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一点,但习总同样指出,“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每一个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
很明显,安全合作事关军事和外交主权,不可能脱离国家范畴,更不可能以一种“世界主义”的形式来实现。
关于“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最后一条,是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
在世界范围内,多样性比亚洲更强,矛盾也更为突出,先做到兼容、互鉴,已殊为不易,世界主义的理想实在太过虚无。
可见,中方不仅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都已有了切合实际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又何必重新披上“世界主义”的旧西服呢?
再看习主席讲话中对“一带一路”的解读:“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
“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与这些有实质内容的“合唱”相比,“世界主义”是不是正像“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