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和怀念
作者: 包奇洪
包奇洪近影
与王唯真近距离相处,是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历史风尘拂去了我脑海中的许多往事,但是这段日子,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
1967年的12月5日,北京已是天寒地冻。组织上找我谈话说:昨晚在新华社皇亭子家属宿舍大院,发生了绑架新华社代社长王唯真的事件。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保证新华社正常工作秩序和宣传报道任务,派我和另外两名青年跟随王唯真,保护他的安全。
我们三人立即来到社长办公室,王唯真迎上来,亲切地握住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的支持。” 并嘱咐道:“我不赞成武斗,一旦再遇到绑架,你们不要发生冲突。如果我被抓走的话,相信我是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的。” 他又说:“你们年纪还轻,要多学习毛主席著作,多学习文化知识。” 听着这些话,我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感到自己担负的任务无尚光荣,责任极其重大。
那时,我刚从部队转业到新华社技术通讯战备点工作。王唯真的大名和事迹,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听说了。1964年,美国策动巴西军事政变。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的王唯真,与另外8名中国人被巴西反动当局逮捕,遭受到监禁、威逼、拷打等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当时国内的报纸,几乎都刊登了王唯真等九位中国人的英雄事迹;《九颗红心向祖国》的故事,在我们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扬,并激励着我们。王唯真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是一位不怕死的英雄。
我们的工作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王唯真出门的时候跟着他,以防不测。在我们到来之前,王唯真一直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发生“12·4” 绑架事件后,新华社就每天派车接送他。王唯真待人平易,热情、真诚且谦和,没有一点架子。一路上他经常和我们聊天、拉家常,问我们父母亲做什么工作,老家在哪里,农村情况怎样,话语中充满了关爱。
他在皇亭子宿舍大院的家只有3间屋子,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为了方便我们的工作,他们腾出一间让我们住,我们的一日三餐也在他家吃。他们吃饭很简单,煮上一锅粥,再从新华社宿舍食堂买些菜和馒头、烧饼回来。有亲朋好友来,最多再炒两个菜。
那时,自行车还不普及,我们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喜欢“新鲜事物”,“看上了” 他的那辆听说在越南工作时就骑着采访的法国自行车,于是经常借来骑着玩。王唯真就像我们的长辈,总是笑着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他还将他在延安时期的照片和素描绘画集拿出来给我们看,我因此得知: 他是当年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还学会了帮大家理发呢!他对我们说:“无论到哪里,要多学多做。做事,不要怕做不成,先要去做。”
他这个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新华社的事业。他的工作时间很特别:每天下午3点多钟去社里,一直到第二天清晨5点多钟才回来。那时很多稿件都要由他定夺之外,他还要主持全社的日常事务,责任重大。我们护送他到了社长办公室后,就在外间守候着。他办公室的灯光,每天彻夜通明。回到家里以后,他一般睡五六个小时就得起身,因为这时候已经有电话不停地打进来。稍有空隙,他就抓紧时间看报、批阅文件。他每天活动的轨迹,不是社里、家里,就是家里、社里。我们虽然不清楚他具体在忙些什么,但知道国内外许多重大消息,是通过他的工作传向四面八方的,因此非常敬重他。
就这样,保卫王唯真安全的工作,我们干了两个星期。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了《关于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组织上认为军管后社内秩序会好转,就把我们从王唯真那儿撤回来了。自那以后,我在新华社食堂吃饭时经常碰到王唯真,心想:他是新华社最高领导,我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向他打招呼。可是他只要看见我,就主动向我问好,弄得食堂里好多人露出羡慕的眼神朝着我们看。
1974年5月我即将去斯里兰卡工作,临行前带着新婚妻子去看望王唯真,并向他道别。那时他刚被解除关押劳改回到北京不久,看上去消瘦、憔悴,但我们的到来使他非常高兴。他从大衣柜里取出了珍藏多年的纪念品: 一只周边刻满英文字的圆形铝质小烟碟,郑重地放在我手里作为结婚礼物。他告诉我们:这是越南人民军打下的美国飞机残骸做成的。我深知在我走出国门前,这是一份寓意深长的勉励和嘱托,遂珍藏至今。
作者与王唯真夫妇合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已被调到上海分社工作了,王唯真也走上了新华社纪检工作的领导岗位。他到上海出差时打电话找到我,说要到我家看看。我们一家人都没有想到,他还惦记着我们。更让我们全家感动的是:他没有用公家的小车,而是自己乘出租车来的!
从那以后,我回总社开会或出差到北京办事,也常去看望王唯真。多年来我从这位老前辈、老领导身上,感受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名党的高级干部的优秀品质。他的言行一直影响着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说,他是我人生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长辈、好老师。我庆幸自己这样幸运地在特殊的年代里结识了他。
2006年5月6日,王唯真与世长辞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优秀品格,已牢牢铭刻在我的心里,我永远怀念他。
作者简历: 194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考入解放军上饶通信学校,1966年9月选调进新华社电讯班学习,1970年调电务处工作,1974年派驻斯里兰卡科伦坡新华分社,1978年回国。1981年调新华社上海分社,1990年起历任上海分社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工会主席。
2009年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