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中外旅游

石棉迎客松

魏金华

人这一生, 无论做什么事情,比如说就是旅游 ,你只要找对了人,那就会有特殊的情趣,特殊的收获,特殊的发现。

我在 20 多年前的时候,到过一次四川石棉县。现在的印象 ,已经很淡疏, 只觉得当时石棉材料工业发展热火朝天, 古今兵家必争之地的崇山峻岭中 ,总体却感到乡村偏僻, 经济欠发达 ……

又是20 多年后的去年底, 我第 2次来了石棉 。

那是12 月初的一天, 天气晴间多云, 我们驱车出了高速, 沿着田湾河边的公路前行,到了马鞍山 ,到了马鞍山高峰侧翼方向时, 只见两面高山群峰叠嶂,蓝天中飘荡着白云,山头山腰下各种树木植物深绿黛青 ,山谷中,水绕山环的田湾河反射的太阳光而波光粼粼, 在阳光水气的 交合作用下, 视觉效果竟是 泛出蓝、 紫、青银等光色。 看到此等美景, 众人要求司机慢慢停靠, 刚一停稳,大家就争先恐后地跑出车外, 拿起手机和个人专业的摄影“长枪短炮”, 即忙不迭地开始抢拍、 抓拍起来。

我们的向导很有联络水平, 居然找到了当地的 “路路通 ”等级的人才 、当地的基层领导:石棉县草科乡和平 (音)村党支部书记李俊亮。这个中年男子皮肤黝黑,两眼炯有神,聪慧的气质配上他的伶俐口齿和见多识广的讲话经验,相应于文人高手的出口成章, 他是出口成顺溜,不间断的话语介绍句句押韵, 让人吃惊 、提神而感觉这个人的素质不简单 。每每他指山指水、 指树指林、指天指云等 ,均能热情洋溢如数家珍的飞快地介绍, 我等一行 ,都不禁啧啧称赞。 突然, 他指向马鞍山高峰侧崖壁 :看看,那就是石棉迎客松 !

我们顺着他左手食指的方向一看,果然,马鞍山高峰侧壁其万仞悬崖峭壁 上,在淡蓝阔幽的天空背景下 ,黛青色群树密匝贴崖茂生,两棵苍劲的松树强出夺势而居高凭险展臂合形, 巧夺天工地互衬相成为独有特的 “石棉迎客松” 天然图画 !

◆石棉迎客松实景 1. (本文作者摄影)

真是太美太酷太绝了!

和我同行的友人 ,惊异惊呼 一阵之后又议论纷 纷 ,议论之后就赶紧拍摄,拍摄之后又惊呼又议论……

面对这石棉迎客松,我马上对比性地想到了黄山迎客松 —— 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的黄山迎客松国画, 无论是总统君王、 名人政要, 或者会议代表、 平民百姓等, 能留下一幅摄影图,无不 倍感荣耀。至于实景当中的黄山迎客松,它是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的迎宾名片, 其远观近看,你能感受到它挺拔于天地之间的苍美、雄壮立定山河的气势,而真有巍中华之风骨缩影 ……

◆黄山迎客松(网络资料 ,原作者不详 )

面对这石棉迎客松,我当然也马上想到了泰山迎客松。

◆泰山 迎客松(网络资料,原作者不详)

我们国内关于泰山迎客松的摄影作品不少,但绘画作品不多。 那实景的泰山迎客松,峰崖上拔地而起,伞形树冠由强实的树干支撑,俨然其优雅地坐险峰而有庇天护地、 傲视天下之气势 —— 入神定观泰山迎客松, 你还似乎仿佛能够看到 “长江黄河浩荡流, 莽莽昆仑镇天下” 之君临寰宇圣殿的气概 !

和黄山迎客松、泰山迎客松相比 ,石棉迎客松则又是另外一种 神韵——

在雨雾、 云层 、淺黄背景下,远观拉近的石棉迎客松,两棵苍松脱颖而出、挺慧衬助,周边群树簇拥为上 , 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如无分大小高低 、老幼尊卑而万众一心主天下沉 浮;

◆石棉迎客松实景 2. (本文作者摄影)

在云厚 、雾罩 、白蓝背景下, 眼观拉进的石棉迎客松,两棵苍松相携倾谈、共识贯通, 周边群树紧密倚随, 细细密密 、聚阵一体,如不计荣辱成败、 功败垂成而古今汇聚论中华复兴;

◆石棉迎客松实景 3. (本文作者摄影)

在大晴、 蓝天背景下(见 ◆石棉迎客松实景 1. ),高清实景的 石棉迎客松 ,在下前方仰视看来,犹如一幅掛天连地的全景天然剪影图画: 两颗高出群树头肩的松树 ,宛如一个飘逸的行书“子”字, 而较低些的那棵树 ,宛如写意的“平”字, 其他的高低 簇随 、远山顶冠的苍杨树林,无论你怎么看,其形冠都一致地 相邻搭构成 一个个“众 ” 字—— 这不咎说明, 古今伟人先贤、 青史英雄等, 只有甘做人民的子弟, 全心意为人民服务, 具平民风范 ,能平和待人 ,存平民心态竞逐伟业 ,才能入绝境而如履平地, 在人民这个世界历史动力的支持下,才能建立至勋 而雄踞高山之巅! 细细略想 ,这石棉及邻近地域的古往今来数得清的经传人物 ,如孟获、石达开或诸葛亮或小叶丹、 刘伯承、 毛泽东等, 比比 、想想 ,推敲 、领悟 ,再看石棉迎客松至今勃发强 势, 你就已经明白, 青史、 青山 、青松驭时空展叙, 早已经把这一切诠释得清清楚楚了……

不消说, 换个角度说简单一点 :
黄山迎客松的风韵为—— 绝秀挺拔;
泰山迎客松的风范为—— 雄伟矗立 ;
石棉迎客松的风彩为 —— 苍慧领众 。

美哉 、壮哉 、雄哉 、慧 哉、劲哉, 石棉迎客松!

2019年1月29日于中国蜀都浣花溪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