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

原海南《特区时报》创办人、社长兼总编辑伍思俊去世

 

(《世界华文媒体》2016年3月20日海口消息)今日下午5点,原海南《特区时报》创办人、社长兼总编辑伍思俊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海口去世,享年74岁。

伍思俊1941年11月1日出生于新加坡,4岁时,随母亲回海南文昌祖籍地——会文镇周紫岭村。伍思俊五十年代参加工作,曾在广东教育厅行政学院经济系学习,先后在文昌县,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从事新闻工作,采写了大量新闻作品并发表小说、诗歌、杂文等各类体裁作品,编导拍摄《海口,宝岛明珠》等电视专题片12部,参与主编《海南投资手册》等书。

伍思俊于1988年2月负责筹办《海南声屏报》,并担任总编辑。1988年7月,筹办《特区时报》,任社长兼总编辑。伍思俊作为海南媒体界名人,先后被收录进《文昌乡情人物录》(海南出版社,1993年)、《会文韵》(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等书籍。

八十年代初期,海南尚未建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很多人视海南为畏途,望而却步。1983年4月1日,《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以中央11号文件的形式批转,“中央决定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中央决定加速开发海南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有志之士纷纷来信,自愿要求到海南工作,  希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海南岛的开发建设。根据这批来信内容,伍思俊和张世耀共同采写了通讯《把知识献给开发宝岛的壮丽事业——从一批来信中引出的报告》,刊登在1983年4月29日《海南日报》头版头条,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欢迎您,建设宝岛的有志者》,引起重大反响。中央政策的出台,不仅从根本上转变了国家长期以来将海南主要作为国防前哨而采取的重国防、轻建设的工作指导思想,而且明确了海南工作的重点是对外开放。《把知识献给开发宝岛的壮丽事业》刊登后,引起社会各界对海南发展和人才建设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海南发展除了要大力引进人才之外,还要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切实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随着海南的不断开发建设,“人才热”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海南成了全国各地人才向往和憧憬的热土,从1987年9月中央发出海南建省筹备工作的通知起,一封封来自全国各地要求来海南工作的求职信函,雪片般飞向刚刚成立的海南建省筹备组。1987年9月以后,比求职信函更多的各类人才从全国四面八方涌入海南,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才流动大潮,出现了“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观景象。

《把知识献给开发宝岛的壮丽事业》颂扬了一批勇于参与海南建设的“闯海人”,表达了海南大开发初期对人才需求的热情呼唤。二十多年后,正在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海南,同样也在热情地召唤着建设宝岛的有志者。

伍思俊担任《特区时报》社长兼总编后,从全国各地广泛引进人才参与特区新闻事业,并利用有限的资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特区时报》成了海南特区新闻媒体的人才高地(3个博士,3个硕士),“专家论坛”、“开放列论”等探索和呼唤改革开放的系列理论文章,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伍思俊和《海南特区报》、《海南开发报》、《海南经济报》等报社负责人一道,在创办报纸过程中,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管理,不拿政府一分钱,探索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中国特区报业的新途径,是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发展的先声和重要里程碑,而海南特区新闻界探索出的媒体多种经营模式,中国新闻界至今仍未突破和超越 。伍思俊是参与这一重要实践的代表性人物和功臣之一。

愿伍思俊先生安息。

伍思俊(中)和报社同事 1989年在海府大道140号《特区时报》 社总部合影

伍思俊在九十年代初期主持编务会,左为副总编辑李晴川

1990年,伍思俊和《特区时报》副社长郑见明(左)、副总编李晴川(右)在报社办公室

1990年,伍思俊和《特区时报》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荣剑博士(左)在报社办公室

九十年代初,伍思俊(右)和《特区时报》深圳分社社长李端 (中)和其爱女李藤

伍思俊(右二)在1992年,参加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

 

1992年在《特区时报》办公室

1993年1月在《特区时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致辞

 

伍思俊的父亲和母亲

1993年年4月,伍思俊(左三) 和母亲、妻子出席文昌会文镇官公铺小学开学仪式。该学校由伍思俊以家族名义捐款21万人民币建成

2001年为幼女伍真莹过三岁生日,伍真莹两岁半就能背诵80多首唐宋和近代诗词

 

原《特区时报》同事悼念伍思俊社长

 

得知原海南《特区时报》创始人、社长兼总编辑伍思俊先生去世,甚感痛心,无以言表。1990年7月,我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特殊待遇之后被取消博士答辩资格,失去工作,走投无路之际,经师兄周文彰介绍,于11月赴海南投奔《特区时报》。伍总对我颇为赏识,给予报社最高工资(每月400元),享受报社最好宿舍,报销往返北京机票,任命我担任报社理论部主任,让我主笔撰写每周开放系列评论,从物质到精神皆给予我巨大支持。1991年年底,伍总派我去深圳重新恢复深圳分社的工作,由此独挡一面,从广告业务到组织稿源,锻炼颇大。

1992年7月,在小平南巡讲话的感召下,我下海创业,离开报社。在《特区时报》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深受伍总教诲,结识了报社同仁,收获极大,是我人生的重要阶段,至今难忘。缅怀伍总的音容笑貌,仍是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伍总千古!

荣剑敬上

 

惊闻伍思俊社长噩耗,不胜悲痛!

《特区时报》同事都习惯称伍思俊社长为“伍总” ,伍总是文昌人,新加坡归侨。我和不少报社同事都不是海南本土人,海南特区创办初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伍总对我们这些被海南人称为“大陆人”的年青记者、编辑在生活上尽可能照顾,业务上大胆使用。《特区时报》创办初期有颜家安硕士、 杨明品硕士、易升运硕士,荣剑博士、李晓东博士、韩志国博士等理论研究人才,更有全国各地“闯海”的新闻媒体精英,真可谓人才济济 。《特区时报》创刊初期的理论观点和关于改革开放的系列文章,被读者争相传阅和收藏,是海南新闻媒体中最具理论高度和深度的报纸 。

我于1989年从《海南特区报 》“明星”副刊到《特区时报》创建副刊部。伍总热爱文学,大力支持我首先创办文学副刊。于是,我先后主编 《特区时报》“蓝海洋”文学副刊、“蓝海洋”(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副刊、“特区家庭”副刊等。主持副刊部工作期间,我邀请德高望重的重庆老诗人杨山,特邀台湾诗人罗门、蓉子,香港作家东瑞,新加坡作家尤今以及上海评论家邵德怀共同主编“蓝海洋”文学副刊、“蓝海洋”(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副刊。 “蓝海洋”两个文学副刊组织了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老、中、青作家为其撰稿,每周(期)以一个整版出版,全版不插入任何广告。一年后,“蓝海洋”以其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和精美的版式,成为《特区时报》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的文学副刊。

我曾经在由全国移民组成的“三线建设”城市四川攀枝花市学习、生活和工作过,也曾参加过深圳特区的建设(1982至1984年),每一个不同地方和单位的人生体验,都是那么宝贵、独特;而在海南特区六年的新闻工作中,《特区时报》的新闻经历,最令人难以忘怀。

感谢伍总为我提供的新闻事业成长空间,感谢他对全国各地加入《特区时报》的青年记者、编辑等专业人才的关爱和扶持,使《特区时报》的新闻锻炼成为我们人生最难忘的经历。而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环境影响,才使我后来决定远赴英国求学,攻读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和大众媒体硕士、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拓国际视野。

愿伍总在新闻和文学的天国安息!

勾芍人叩首

 

伍思俊社长领导的《特区时报》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前期的海南媒体中脱颖而出, 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出国前的1989至1990年间,我曾在《特区时报》工作,距今已有29年了。在异国他乡,常想起当年在《特区时报》的日子,历历在目。当时海南建省后,大批年轻人到海南岛寻求发展、追逐梦想,《特区时报》为我和报社同仁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成长的舞台和空间。有机会成为《特区时报》的一员,非常感激伍思俊社长(大家亲切地称他伍总),提供给了我在媒体的工作机会。进报社的第一年,我缺乏工作经验,伍总让有经验的同事傅精明和郭琳两位师长带我,在新闻实践中得到他们的指导和点拨,提高了对新闻工作的认识。偶尔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伍总找我谈话,总是以鼓励、关心、支持的态度,使我对这份工作始终充满热情。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报社领导提拔我担任了《特区时报》广告公关部主任,在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困难重重,富有挑战性。伍总就是考虑到我个人特点和外向的性格,才给予我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通过克服困难, 增加了我对新闻工作的认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使我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1991年,我离开《特区时报》,移民到了匈牙利。因为有在《特区时报》工作的那段宝贵而难忘的经历,为我在匈牙利建立传媒公司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当时我把眼光放在与匈牙利国家央视的合作,在欧洲建立了首位华人开办的中匈双语电视栏目,成功地在匈牙利国家多瑙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媒体交流的典范。《走进中国》双语栏目也得到了中匈两国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和肯定。能在海外成功创办电视节目,正是借鉴和学习了当年在海南《特区时报》工作的经验,以及对新闻媒体的热情与执着,成就了我的梦想:在海外主流媒体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正如南朝诗人刘峻《广绝交论》中的名句“风雨急而不缀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伍总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默默奉献的新闻工作者。他创办的海南《特区时报》是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我在《特区时报》的工作,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为我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伍思俊先生已经斯人已去,但他对人才的重视,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曾经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年青同事。他是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前辈和老师。

伍思俊先生千古!

黄琪英敬上

七绝·悼伍思俊社长

潮起戊辰琼岛热,
报刊民办奏先声。
揽贤思俊求新路,
却叹天时不玉成。

注:1988年为戊辰年。

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