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归侨记者王唯真

永远的怀念 —忆王唯真

作者:邓艺明(1934年5月20日——2014年5月5日)

邓艺明先生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宣告越南人民抗法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越南北方获得解放。王唯真于1955年底调任新华社驻河内首席记者,并任河内分社社长。

当时,越南北方由于经历了八年抗法战争,各方面都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有许多事情要做,每件事也都遇到很多困难。王唯真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支援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克服了许多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短短的时间里,使河内分社高效运转起来。

我当年是一位旅居越南的华侨青年,响应毛主席和祖国的号召,支援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加入了越南人民军,并有幸参加了对法国殖民者盘踞在奠边府的巢穴发起总攻的战役。我在炸碉堡时被强大的气浪掀起并抛出很远,摔昏了过去,手也负了伤。胡伯伯去部队慰问时,得知一位华侨战士负伤,就把越南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献给他的一件上衣托人送给我,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的伤痊愈后,由中国驻越南大使罗贵波安排,转业到河内《新越华报》社任见习记者。

《新越华报》社是中国政府应越南政府要求,由中侨委指派中国新闻社、《大众日报》社和《福建日报》社的一些专业骨干赴河内创办的,以越南北方十多万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纸。我初到报社工作时,业务水平还很低,领导指示我要多向新华社记者学习。

记得大概是1956年,我在采访越南太原市举行的越北民族自治区成立大会上认识了王唯真。他见到我十分高兴,并告诉我说他曾是旅居菲律宾的华侨,抗战时期回到中国的延安,参加了祖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我听了他的自我介绍后肃然起敬,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情油然而生。初次相识,我感到他是一位聪明、灵活、政治敏感性很强的人。在随后几年的交往中,我更清楚地了解到:他是一位秉性耿直、人格高尚、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却从不居功自傲的归侨新闻工作者。他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做好,我从心底里对他十分信任和敬佩,把他看作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邓艺明青年时代在越南。

唯真初到越南不懂越南语,在河内分社建立初期以及外出采访,急需一个得力的翻译。当时,越南外交部推荐了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女越侨当他的翻译,但由于出外采访或夜间赶稿叫她多有不便,而新闻稿件又不能等。为此,他曾多次约我一同采访,并经常请我帮助他审定一些翻译稿件,记得他曾对我说:“新闻报道应力求准确无误,而且要赶在时间的前头,就像打仗一样,速度慢就会吃败仗。”

一次唯真外出采访,途中见几个衣衫褴褛的越南农民在田里捉小虫、小螃蟹吃,旁边的几个欧洲国家的记者见状就拍摄起来。唯真立即上前阻止,对这几个记者说:“目前,越南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这是殖民者和封建势力造成的,没什么值得拍摄。要拍就拍越南人民英勇抗战的英雄,宣传那些感人的事迹该多好!”这件事传开后,越南朋友非常称赞唯真的严正立场。

唯真经常对我说:“舆论导向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做党的新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条。”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共运出现逆流时,越南劳动党也遇到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类似问题。为此,他约我专程访问越南党报《人民报》的领导和越南新闻局的领导,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信任和友谊。时隔40余年了,当时的话语、情景,依然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他对我的引导和教诲,始终激励着我在新闻工作和外宣工作岗位上开拓奋进、不断努力。

那段时间,为了加强河内分社的工作,他还请我介绍一位华侨朋友,既能当他的随身翻译,又能为分社翻译和审校重要译稿。我遂向他推荐了一位名叫张明贵的华侨,这是我在越南人民军的战友,也参加过奠边府战役,唯真十分高兴。张明贵到分社工作后,唯真非常重视并精心培养他,使他很快掌握了新闻翻译业务,并渐渐成为河内分社的骨干翻译干部。唯真卸任回国后,张明贵继续留在分社工作近十年之久。后来张明贵回到祖国,在北京的国际广播电台当翻译,被评为译审职称,并获得“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

唯真是一位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侨界老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了终生。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恳、严于律己、敢于直言、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从不曲意逢迎。他的这些品格,十分自然地赢得众多归侨、侨眷以及海外侨胞的信赖和尊敬。我为失去这样一位老归侨革命者、老前辈而痛惜。在唯真身上,我看到一个归侨革命老人的崇高品质,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1934年出生在广州市,七岁随父母到越南定居。1949年参加华侨学生运动,后参加越南人民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光荣负伤。越南北方解放后,曾任河内《新越华报》社记者、记者组组长,1966年回国,在中国外文局工作。曾任中国侨联常委、中直机关侨联常务副主席、外文局侨联主席,获 “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4年5月5日在北京逝世。

2007年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