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新闻作品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作者:何玉文)

作 者: 何玉文 著
定 价: 40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02月01日
页 数: 350
装 帧:平装
ISBN: 97870101966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新闻作品集,记录的是西部攀枝花和绵阳两市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中发展的故事。故事小到一个山村家庭的《分家》、一个小区的《居民》,大到《科学战胜大灾难》的壮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透过这些故事,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城市乡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作品告诉人们,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我们沿着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中国就会有新进步,人民就会有新生活,世界就会有新希望。

作者简介

何玉文,1952年出生,资深记者。197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攀枝花日报》记者、科长、《四川日报》攀枝花记者站站长、绵阳分社社长。2012年退休,现为绵阳市城建乡重点工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36年记者生涯,先后在海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件,约180万字。87次获全省、全国级好新闻作品奖,56次被评为攀枝花、绵阳两市劳动模范、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四川日报》有突出贡献记者等荣誉。一生追求新闻事业,一生致力于城乡改革发展宣传,一生信仰不变以推动时代进步为己任。

一个记者的执着与追求
(代序)

唐小强

厚厚一叠铅印稿摆在案前,书名曰《大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间作品选集》。

玉文同志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发表新闻作品 2000 多件共180余万字,87次获得全省、全国好新闻作品奖,56次被评为劳动模范、拔尖人才、突出贡献记者等。作为《四川日报》驻站记者,如此成就卓著,委实令人赞叹!

我与玉文同志相识相交30多年,是同事,也是挚友。他的为人为文,我颇为赏识。作为记者,他涉猎各行各业,足迹遍布基层,业务精益求精,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为驻地党政领导建言献策,在各条战线广交朋友,口才一流且善于鼓动,是一位公认的社会活动家。他长期驻站的绵阳历届领导和干部群众,对他的工作和为人都是有口皆碑。驻站记者干到这个份上,在《四川日报》可谓绝无仅有。

新闻也是“文”,做文还得从做人做起。做人是一生要研讨的学问,终身要修炼的功夫。好的品性是文章的灵魂、风骨,魂之不附,骨之不立,文何来格调,人何立于世?人好文好,德艺双馨,两全其美,相得益彰。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应当是做人的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有道是:精美文章有声有色,灿烂人生无怨无悔。做文做人如此,足矣。

玉文同志这本作品集,记录的是攀枝花和绵阳两市以农村到城市改革发展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体会到一个党报记者的使命责任与执着追求。他的作品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色——

坚持正确导向。玉文同志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舆论,推进社会的变革、进步与发展。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玉文同志采写的《灵丹妙药》《初见分晓》《光辉灿烂新希望》等作品,热情讴歌中国在短短几年间,就解决了亿万中国人温饱的伟大创举。九十年代初,他采写的《在两弹诞生的地方》,在全国最先报道了绵阳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1995 年采写的《迈向工业文明》,指出“工业文明决非哪国哪家的专利,即使像绵阳这类放眼一片乡村的西部城市,依靠科技发展工业, 照样可以走出一条高速发展之路来。”1996年采写的《向管理要城市》,提出:“建起了城市,不等于拥有了城市,只有通过管理,把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是市民盼望的城市家园。”1997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人乃文明之本》,指出:“绵阳的文明,实际是每一个市民的大众文明,物质文明必须与精神文明同步。”提炼总结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等绵阳追求与经验,引来中央新闻来访团集中宣传,全国上百个城市上门学习取经。1998年,绵阳又一轮党政领导换届,玉文同志针对那些新官上任“三把火出政绩”现象,采写了通讯《一张蓝图绘到底》,总结绵阳几届领导接任“有恒心、无私心、靠民心、要创新”的经验,告诉人们城市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决不能急功近利瞎折腾。1999年,绵阳盛世反思,玉交同志及时采写了《世纪之交的反思》,以“反思四川老二、反思科技之城、反思西都硅谷”为主要话题,这些话题至今还让绵阳人挂在嘴边,砥砺前行。

新闻视角新颖。玉文同志新闻敏感性极强,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发掘出不同凡响的大主题來。他八十年代采写的《分家》,通过一个极普通家庭的分裂,透视出农民要走向商品经济大潮,必须向传统旧观念决裂;采写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及续篇,揭示出农民企业家要懂得市场经济的风险与规律,四川日报设专栏在报上公开大讨论,浙江日报评论家欣平以《平实中见深度》予以褒奖;采写的《“蔗菜之战”在米易县》,实则是一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決战,人民日报转载并发专文评论, 指出:“熄灭战火的根本途径,是要尊重农民自主权,鼓励农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1992 年,西部第三届商交会在绵阳举行,玉文同志跳出以会写会的常规,以“西部不再封闭,西部独辟商径,西部直追东部”为脉络,写出通讯《西部商潮》,人民日报头版予以转载。2000 年,全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在绵阳举行,记者们都把镜头对准比赛场面,而玉文同志却从2000 年中国农民告别千年贫穷,跨步迈入小康这个大纪年中,提炼采写出《亿万农民的盛会》,把亿万农民的感恩之情变成举世同庆小康盛会,通讯见报后被新华社播发。

真情写人写事。玉文同志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真情,读来让人动容动心动情。1989 年,他在全国“银杏杯”报告文学征文中采写的《人与钢》,把攀钢总经理赵忠玉与攀钢5 万职工群众的血肉真情写得淋漓尽致。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在评论中写道:“《人与钢》写到攀钢为招聘来的教师们安排了新房。一位落魄多年的教师拉着赵忠玉的手呜咽:‘我只有一个清求,死了埋在攀枝花!’读到这里,我竟然与这位教师一起泪水哗哗的……” 2001 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居民总理”易德顺》,把居委会主任易德顺以“铜头、铁嘴、飞毛腿”精神为千户居民办好事的事迹写得入情入骨。文中写到易德顺拉着板车把患重病的“两劳释放”人员杨雪清送到医院,自己拿出300 多元为其治病买药,感动得杨雪清抱着易德顺的腿哭说:“易主任,我再不好生做人,我就不是人了!” 2003年采写的《民心如镜照英雄》更是写得草木含情。江油市厚坝镇民警谢富强为救5岁儿童牺牲后,玉文同志通过镇里上万群众在捐款、送花圈、长街送行中的讲述,把一个根植于民众中的警察英雄写得催人泪下。 川报阅评组的老同志读后集体撰文赞扬,说:“通讯写得何等的好啊!真心真情,震撼人心,叫人怎不感动、不流泪呢!”

体恤关注民生。长期置身于民众沃土采访写作,玉文同志对民心、民情、民生疾苦体会很深。他先后采写过 80多篇《情况反映》,为民鼓与呼。1988年采写的《攀枝花人在艰难中苦度》,反映该市大批青年无法就业、市政设施严重滞后,物价指数太高、文体生活枯燥、环境污染严重、人心浮动不稳六大问题,通过川报送达省委、省政府等 15 个省级部门,促使了一些急重难问题的有效解决。2003 年采写的《武引工程停滞,国际信誉受损》,通过新华社《内參》引起王丙乾副委员长重视并做出批示,促进了国家和省市对武引工程的计划投入并赢得世行的合同货款,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使涪江东岸百万旱区群众早日迎来幸福水,绵阳市政府做出决定,给何玉文同志记功。对那些见利忘义欺诈百姓的贪腐行为, 玉文同志敢于无情揭露。他采写的《攀枝花5万斤变质猪油进了食堂餐桌》《攀钢技校 142 中毒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等报道,使12名干部受到查处。披露的《绵阳惠民医院何以惠民?》,促使医院放宽惠民限制,让3万困难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党的阳光。采写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引来市委书记现场办公,要求狠刹吃喝风, 让企业家跌倒了再站起来。采写的《“蔗菜之战”在米易县》,促使县上取消了行政命令,放手让农民种菜致富。采写的《分家》,激励了农民青年井源大胆外出闯市场富了一家人,井源给玉文同志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六个大字:“人民的好记者!”

语言生动耐读。人的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生动朴实的语言,常常给文章增添光彩。玉文同志善用群众语言采写,许多群众语言表达得惟妙惟肖。一次同他到攀枝花彝区采访,农舍前坐一小孩,玉文问小孩:“小米渣,你家爹喃?”小孩大声说:“认不得!” 我吃惊,小我咋不认识爹?玉文笑道 “这是当地土话,‘认不得’ 就是‘不知道’ 的意思”。向群众学习语言,用群众语言写新闻,不仅生动耐读,而且真实深刻。在玉文作品中,很少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很多语言看似平实,却让人难忘。写农村政策调动了积极性,用农民的话就变成了“烟锅巴落到了脚背上”。“济世观音”报恩做好事是“让大家都沾沾光”。敲诈“借款”的写成“伸手大将军”。厚坝镇群众对英雄警察的感情表现为“心里痛死了,你拉到个啥!” “为了百姓,他命都舍得,我们有啥舍不得!”《分家》中写上下两代观念冲突:“不在家中经佑老人,去给外人洗衣服,下贱。”“花那么多钱买报纸,不如割肉打酒吃。”《“居民总理”易德顺》《让庄户人腰包鼓起来》等给生动的语言甚至出现在标题上,让人一看就想读下去。

慢慢翻阅,细细品味,仿佛回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激情燃烧步月。记者写的是新闻,实际上也是历史的记录。秉笔书史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本书收集的作品,时空跨越三十多年,现在读来,思想毫不僵化,观点也不落伍,宏观把握到位,微观剖析精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不乏精品佳作。

由文生情,有感而发; 点评不周,难免谬误。滥竽充“序”, 聊以塞责,并就教于作者和读者。

(作者系原中国记协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四川日报总编辑)

图书目录

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
温暖在人间
“蔗菜之战”在米易县
平息“战火”的根本途径
小朗雷的播春人
“济世观音”破产记
“济世观音”出世记
分家
人与钢
大山里飘来的歌
攀枝花人在艰难中苦度
重树公仆形象
市长调离之际
星光灿烂科技城
推开利益之门
巧做利益文章
西部商潮
西部科学城的风采
做好“军转民”这篇大文章
“这车不能卖
让庄稼人的腰包鼓起来
迈向工业文明
光荣的“缺席
向管理要城市
人乃文明之本
绵阳机场的历史方位
长虹向自己宣战
众手托绵阳
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
“头等大事”在绵阳
一张蓝图绘到底
长虹无言威自露
世纪之交的反思
农家婚礼请市长
建好城市大客厅
“白玉”生辉
少说空话稳抓机遇
产业布局的革命
恋土三部曲
打造平安科技城
亿万农民的盛会
绵阳跨入航空时代
于无声处听惊雷
“居民总理”易德顺
追赶先进生产力
智慧出通途
功臣倪润峰
民心如镜照英雄
天府第二堰
西部有座科技城
读书之城 绵阳的新名片
世界拳头在绵阳精彩挥舞
羌山雄鹰
“诺亚方舟”女舟长
科学战胜大灾难
多谢了,援建兄弟
绵阳百万灾区群众住新房
艾默生落户绵阳前后
《大北川》如何感恩世界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闪光的铺路石
登上城市文明的阶梯
附录
太阳每天早晨都是新的
平实中见深度
又见攀钢 又见攀钢
真心真情 震撼人心

 

何玉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闻作品集出版

    本报讯(记者郑金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我们在新时代不懈奋斗,中国就会有新进步,人民就会有新生活,世界就会有希望……”日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何玉文新闻作品》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原四川日报社绵阳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何玉文记者生涯的62篇精品佳作。

作为一部新闻作品集,该书记录了攀枝花和绵阳两市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过程中的诸多故事。故事小到一个山村家庭的《分家》,一个小区的《“居民总理”易德顺》,大到《科学战胜大灾难》的壮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每一篇文章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城市乡村的巨变。

1976年,何玉文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刚当上记者,就赶上农村改革的时代大潮。他激情飞扬,用手中的纸和笔,去采集时代浪花,激励人们走向满目生机的新生活。他与农民一样兴奋激动,纵笔写下了《灵丹妙药》《初见分晓》《庄稼人的艳阳天》《光辉灿烂新希望》等系列文章,广受好评。

“1989年,我来到绵阳,一下火车,就被这座科技实力雄厚的山水园林城市迷住了。”何玉文告诉记者,他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全力宣传好这座城市。他采写的头两篇文章就出手不凡,第一篇《在两弹诞生的地方》被《四川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五家报纸刊发。第二篇《西部科技城的风采》除各报刊载外,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随后,在《西部商潮》这篇文章中,他以小见大,以中西部商业发展的宏大视野,来探究商交会出现的本质现象;在《迈向工业文明》一文里,他四处收集数据和资料,找出了十年来绵阳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更是首次将“工业文明”一词引用到新闻报道中……他的文章观点独特,总能透过文字本身传递深层次的东西,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者很神圣、很光荣,我当记者当上瘾了,每当别人接受我的采访,给我讲他们的故事,我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刊登在报纸上,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朴实的话语是何玉文内心深处对记者这份职业最纯粹、最炙热的感受。37年记者生涯,何玉文涉猎各行各业,足迹遍布基层,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香港《中国和世界》杂志等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篇近200万字,87次获得全省、全国级好新闻奖。

透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本书,广大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体会到一位党报记者的使命责任与执着追求。记者写的是新闻,也是历史的记录。原中国记协第六理事会副主席、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唐小强认为,秉笔书史是要经受历史检验的,该书收集的作品,时空跨越三十多年,现在读来,思想毫不僵化,观点也不落伍,宏观把握到位,微观剖析精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绵阳日报》2019年 8月 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