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专稿特稿

美国外教伊丽莎白的海南情结

伊丽莎白(右一)向记者展示自己收藏的苗族自制弓形捕鼠器。新华社记者郑扬子摄

新华社客户端海南频道4月23日电(记者代超郑扬子)2004年4月,伊丽莎白从美国密苏里州来到中国,那时的她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在这片土地上一待就是15年。

如今,如果被问及是哪里人,伊丽莎白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是海南人,海南是我的家”。这位在海南居住了12年的老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河北唐山,是伊丽莎白在中国的第一站,通过两地大学之间的交流项目,她在河北理工大学(现河北联合大学)教了两年英语。

“河北也很好,但海南才是我留在中国的最大原因。”伊丽莎白直率地告诉记者。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来到这里,她就爱上了这座海岛。“我很喜欢海南的环境和气候,特别是这里纯净的空气,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海南文化和海南人。”

中国人是可爱的天使,伊丽莎白这样形容。“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都被老外误解了。”

伊丽莎白的老家赫曼是座小镇,当她决定要来中国时,镇上还没有一位中国人,她的朋友们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甚至把中国看成一个可怕的国度”,伊丽莎白说,“很多朋友都觉得我疯了”。

来到中国后,伊丽莎白时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在这里的生活点滴,她的家人和朋友通过她开始了解真实的中国。“实际上,中国人非常热情,他们很善良,很愿意帮助人,他们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

伊丽莎白(前排左一)参加苗村的活动。受访者供图。

“我喜欢中国,在中国的十几年,我感受到了真实的改变”,伊丽莎白说。她表示对于中国飞速的发展感受非常明显,特别是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比如微信,我虽然不会说中文,却能通过它自带的翻译功能与中国朋友们流畅沟通。”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邀请各个国家的人来到中国,一起合作、分享,彼此学习,这给很多国家都带来了不少好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对的时间生活在对的地点。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了。”伊丽莎白说。

“海南人”伊丽莎白最感兴趣的就是海南文化,她一直留心从海南朋友那里搜集海南的民间故事,还收藏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件。她的家门口摆放着一对石狮,房间里随处可见各种竹编器具、传统木器、传统饰品。她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位苗族老人自制的弓形捕鼠器,这种来自海南民间的创造力令她赞叹不已。

伊丽莎白还热衷于向中外客人推介海南文化。她曾经在海南琼海的博鳌镇上开了一家民宿,8年间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非常喜欢我带他们乘三轮车在乡间游玩,给他们讲述新奇的民间故事,让他们感受一下真实的海南”,她说。

在她看来,海南这座“国际旅游岛”并不仅仅是有免税店和国际直飞航班,外国游客真正喜欢的是代表海南文化的事物。“要珍惜自己的特色和与众不同之处”,伊丽莎白说。

谈到自己的生活圈,伊莎白坦言,“我的中国朋友比外国朋友还多”。她说自己喜欢和海南人做朋友,在她看来,海南人的乐观闲适和对物质的淡然是种大智慧。她与海南的一个苗族村落保持着长达10年的友谊,“一开始他们对我感到陌生,女孩子见了我都躲在母亲身后,后来我经常去拜访,带一些糖果、药品给他们,我们就成为好朋友了。”

伊丽莎白把这座村子介绍给中外游客,帮助村民出售土特产、手工艺品。她还带来一支医疗队,给苗村老人们进行体检和治疗。“这些老人是海南珍贵的财富,他们就是活着的历史,我们要保护他们”,她说。

“有些老外被我叫做‘豆荚里的人’,他们常常抱团活动,不愿意与周围的中国人接触,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要在这里生活,就要理解这里的文化。”她为此建了一个微信群,向在海南的外国人分享当地信息,帮助他们适应这里的生活。因为所做的这些工作,伊丽莎白还曾被海口市外事交流中心聘为公共外交咨询顾问。

伊丽莎白目前在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担任外教,“她常常告诉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提醒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要有自信”,学生吴安邦说,“她也告诉我们,学英语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向并不了解这里的外国人介绍海南、介绍中国。”

据学生们说,她还促成了学校和密苏里大学的一个合作项目。“我很喜欢这所学校,这里很有历史底蕴,我想为她做点什么,即使是短期的交流项目,相信在儋州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热带城市,外国人也会有非常棒的体验。”伊丽莎白说。

除教学工作外,伊丽莎白正在自费写一部关于海南文化的书。“海南的每个市县都有很多民间传说,我希望把它们写成双语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文化的魅力。”

来源:新华社 2018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