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访

走进《中希时报》社


记者杨凯和《中希时报》工作人员座谈

(人民日报2009年6月18日雅典专电, 记者杨 凯)  6月2日中午,抵达雅典。刚下飞机,就来到了位于“中国城”的《中希时报》社。今年初,这家报社和我们《人民日报海外版》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如今每周出版的中希时报上,有4个版面都是来自海外版的新闻和评论,鲜红的报头,熟悉的同事名字,同事的文章,让我备感亲切。

  当地华人最喜欢的“商品”


在雅典拥挤的大街小巷中,“中国城”这栋楼和周围的各种建筑和谐地伫立在一起。这里是中国商品的集散地和货源地,每到商铺要进货的日子里,来自雅典各处的中国客商就会汇流此地,热闹非凡。

《中希时报》的报馆就在“中国城”的5楼。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国画《迎客松》,和这里的主人一样,每天迎接着来访的同胞。几个年轻的中国人撑起了这份中文周报的一片天。虽然空间不大,但和楼下的批发市场一样,这里也出产当地华人最喜欢的“商品”——来自中国的新闻。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华人移民在希腊的历史。毫无疑问,“淘金”从来都是移民的最大动力,这里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一批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发现古老的爱琴海文明对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也有热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来到这个古老的国家。世纪之交的三次希腊大赦带来了机遇,一万多华人从此获得了合法居留,生意也越做越大。随着中国服装贸易在雅典的日趋饱和,许多华商也把生意延伸到了希腊几乎所有的城市和乡村。

数万在希腊居留的华侨华人需要看报、需要看中文报纸。《中希时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发展也从此和希腊华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总编辑汪鹏,是这份报纸的创办者。2005年,当他找到现在的报社社长吴海龙提议做这样一份报纸的时候,他还只是个20多岁、刚刚毕业的学生。从最初的“创业激情”到现在的日渐成熟,他已经熟悉了希腊、理解了希腊的华人圈、懂得了一份异域发展的中文报纸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蓝图。

  植根异土,善传生计


“当时,为了增强旅希华侨华人的资讯和法律意识,丰富业余生活,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我们本着‘植根异土,善传生计’的宗旨创办了这份华文报纸。说实话,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太懂,有的就是激情。经过这几年,成熟了不少。《中希时报》现在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虽然总的发行量不太大,但许多商铺的老板都会订阅,自己看,也给自己的员工看。”汪鹏说,“一路风雨走来4年多,使馆领导、各旅希侨团以及广大华侨华人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这也是我们多年以来不畏艰辛,不计回报,立志于服务侨民社会的源动力。”

客观地说,汪鹏和《中希时报》在希腊有一个很不错的环境。这是整个希腊、塞浦路斯以及南巴尔干半岛现在唯一一张华文纸媒,基本上可以说不存在报纸之间的竞争关系。他们相对来说可以比较从容、平和地做自己的事情。 

欧洲的华人社会,如果简单描述的话,侨民(包括大大小小的华商)、侨团、侨领、使领馆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主体。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利益诉求和社会认同,同时,这些主体不可避免地还要和当地政府部门、当地社会打交道,建立关系。希腊的华侨华人也不例外。不过,希腊和其它国家相比,华人人数相对不多,侨团也较少,而且主要聚居在雅典的华人区,这种状况为《中希时报》的发行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每周一报纸出版后,居住在雅典的华人可以在当天就拿到报纸。而报纸作为一个客观的社会观察者,编辑、记者就生活在读者群体中,能够及时地发布新闻,同时收到反馈。

汪鹏说:“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意味着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报纸。比如在后面的副刊中,我们一定会有一两个版面的幽默、笑话,也一定会有一些情感生活或者爱情故事的栏目,因为这里的华人非常欢迎这样的内容。”他说,《中希时报》现在共有48个版面,除新闻版面外,还有大量的文艺副刊,原因无它,读者需要。

我们在中国国内讲新闻,非常强调接近性。这点在《中希时报》上也体现出来,在每周的新闻版面中,来自中国的新闻占了主体。从中国新闻到浙江新闻再到青田新闻,意味着这份报纸对读者认知的逐步细分。社长吴海龙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浙江人、我是浙江青田人,读者会有这样的身份认同,也非常关心来自家乡的消息,特别是政策面上的、投资信息类的,他们非常关心。那么我们就和国内一些报纸、通讯社进行合作,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发在我们的报纸上,读者很爱看。”

  报纸和华人社会紧密相连


除了报道人们关心的新闻、发表大家喜欢的稿件,报纸还成为了一种纽带,连接着华人社会的方方面面,起着沟通作用。

2008年,对希腊华人社会,对《中希时报》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特别是奥运圣火从雅典开始传递,希腊华侨华人在首站传递的过程中,为保护奥运圣火传递不受干扰,做了许多事情。对此,中国驻希腊大使馆政务参赞郑曦原评价说,希腊的华侨华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爱国热情感动了全世界的中国人。他还强调,除了奥运圣火传递,希腊华侨在“5·12”大地震发生后,为抗震救灾出人出力,各侨团组织人手挨家挨户争取募捐,这些事情都很让人感动。对这些侨界大事,《中希时报》都在第一时间作了报道,社长吴海龙也成为了全球海外华侨华人的第一棒火炬手。郑曦原说,《中希时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合作,在侨民中也有很好的反响,这增强了《中希时报》的权威性,侨民很欢迎。希腊的几位侨领,如希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兰孝程、希腊华侨华人总商会会长徐伟春也对记者说,通过《中希时报》看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非常高兴,特别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走到侨民中来,增强和侨民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