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归侨记者王唯真

“历史不会说谎” –记“文革”时期我所见到的王唯真

作者: 桑全利

 

桑全利海边留影

2010年,我在新华社《老年生活》月刊第一期上发表文章《一张珍贵的照片》,详细记述了1968年7月陈毅外长代表周恩来总理前往首都机场,迎接被印尼无理驱逐出境的新华社雅加达分社首席记者于民生。合影照片中,王唯真面带笑容,同陈毅外长、首都新闻界负责人站在新华社队伍的前面。这是我精心保存了几十年的照片,它不仅记录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中难忘的国际事件,也留下了王唯真在新华社社领导岗位上不多见的影像。

这篇文章和照片刚一刊出,王唯真的孩子立即找到我,了解我所知道的他们父亲在那个年代的有关情况,不禁让我回想起一件久远的往事:

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夏天,大约6月底的一个午夜,我吃罢夜餐,端着饭盆在新华社大院工字楼后的大字报棚区看新刷贴上的大字报。昏暗的灯光下,已没有什么人了,四下里静悄悄的,隐约能听到楼里电传机的沙沙声。忽然,我发现不远处一片大字报前站着一位高高的个子、身穿短袖白衬衣的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大字报。

及至近前,一个熟悉的面孔神色凝重,那不是王唯真吗?我在中学时曾读过有关他们事迹的报道——《九颗红心向祖国》:在美国策动的巴西政变中,九名中国人被无理逮捕入狱关押一年多,为了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他们同巴西反动政变当局和台湾特务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全力营救以及世界上维护正义的国家的声援下,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终于取得最后胜利,回到了祖国怀抱。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纷乱的环境里,在新华社原主要负责人都靠边站了的危急关头,王唯真临危受命担任了新华社代社长,也就被历史推上了风口浪尖。那时,不仅西单大街的墙上已被一批别有用心的人刷上了“打倒大叛徒王唯真!”的大号标语和“揭发王唯真在巴西的叛徒嘴脸!”等大字报,新华社院内的大字报上,也为此搅得乌烟瘴气。

见是王唯真,我连忙走上前问候了一声:“您也来看大字报?”他转过头看见了我,客气地问了一句:“吃饭了没有?”“吃过了。”我回答。当时还不到19岁的我,鼓起勇气问他:“大街上刷了您的大字报,您知道吗?”王唯真沉默了一会儿,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说了句让我终生都记住的话:“历史不会说谎。”

过了一会,他又问我:“你是哪个部门的?这么年轻。”我告诉他自己是摄影部的。短暂的交流后,他道了声“再见”,就匆匆走进了工字楼北大门。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心里有一股压抑、揪扯的感觉:一个忠于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的红色新闻战士,在那个时期主持新华社工作,肩上的担子该有多重,遭遇到的困境和心中的酸楚,又有谁人能知晓呢?

前排左一为对外友协会长楚图南,左二为亚非记协书记处书记查禾多,
左四为于民生,左五为陈毅外长,右一为新华社代社长王唯真。

这张照片,还让我联想起王唯真被载入《新华社六十年》画册中的另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1965年4月下旬在首都机场,李先念副总理同首都新闻界和各有关单位上千人,迎接从巴西胜利归来的王唯真等九同志。他们的胜利回归,使“巴西事件”被国际上誉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大获全胜的一次斗争。在机场,身穿浅灰色西服的王唯真被欢乐的人群围在中间抛举着、开心地笑着,照片上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恍如昨日般清晰。

如今,王唯真已驾鹤西去了,每当我想起“历史不会说谎” 那句话,他的音容笑貌就会从历史的烟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资深摄影师。1948年12月23日出生,1965年9月到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79年学习摄影,长期为新华社报刊杂志和澳门《东方世纪》杂志拍摄新闻图片。著名作品《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的父亲》《鞠萍姐姐讲故事》《中国第一旗》《农民作家浩然》等,被摄影圈内同事戏称为“封面记者”。

2008年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