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物归侨记者王唯真

又一颗红心离我们而去–王唯真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熊 蕾

熊蕾近影。

我这般年纪的人,恐怕都还记得“九颗红心”的事。

那是1964年,本来就和新中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巴西又发生军事政变,中国派往巴西从事新闻、贸易等工作的九位同志,被巴西当局突然逮捕。他们坚贞不屈,与巴西反动派和企图栽赃、策反他们的美蒋特务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在法庭上充分揭露巴西当局的陷害,争取到巴西各界舆论的广泛支持。经过一年多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在中国和国际正义力量的全力支持下,这九位同志终于胜利回到祖国。

这就是“九颗红心向祖国”的故事。

“九颗红心”,成了那个时代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而“九颗红心”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王耀庭和新华社的王唯真。九人当中,他们年纪最长,级别最高,斗争经验也最丰富,自然成了九人中的核心。他们的坚定、稳健、睿智,给一同落难的同志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也赢得了很多和我同时代人的敬仰。

由于对英雄的崇拜,我也牢牢记住了王唯真所在的那个单位——新华社。王唯真是1961年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去巴西工作的。我自小对贸易没有什么兴趣,所以虽然同样崇敬王耀庭,却对贸促会实在没有什么感觉。而王唯真却引起了我对新华社最早的兴趣。

巴西事件17年之后,我如愿以偿进入了新华社。尽管那时王老已不担任新华社的实职,我更无从与他共事,但我仍然觉得光荣:为自己成了自己心目中英雄所在单位的一员。

世事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王老的英雄形象在我心中始终没有褪色,直到他在八宝山化为一缕青烟的今天。不知道九位英雄还有几人健在,只知道王老是继王耀庭、张宝生、侯法曾之后,离我们而去的又一颗红心。

王老晚年的时候,我和他终于有了比较近的接触,但是不多。我更多接触的是她的女儿王枫。她是心地非常善良、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她在新华社下属的一个刊物工作,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她曾经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但是她热心地向海外报刊推介着自己所在周刊社的文章,常常获得整版的刊用。她用自己默默的工作,扩大着该周刊、新华社乃至中国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她父亲的影子:一个从不以英雄自居的英雄,一个默默奉献从不索取的老黄牛,一个待人和蔼可亲、真挚诚恳的慈祥老人。

而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王老有着何等辉煌的历史!

他是菲律宾华侨,1938年5月,年仅15岁的他就跑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参加抗战。1939年5月,他随南洋华侨司机服务团车队,绕道越南回到祖国,辗转来到延安,到新华社工作。他报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越南战争,他在新华社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今天,很多新华社的老同志不顾年迈体弱,赶到八宝山来同他告别,这一方面体现了战友情深,一方面也说明王老的为人处世有很多感人之处,才会有这样多的老同志来送他。

盖棺论定,新华社党组对王老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归侨”,“深深地热爱着祖国和人民,不懈地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为人民的利益做到了无私无畏”。让人想不到的是,曾经有人还质疑“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提法,认为王老的“级别”不可以享有这样的评价!一个15岁就从国外回来参加革命参加抗日的人,一个在巴西监狱中受到严刑拷打,脊柱和一侧肾脏都被打伤却英勇不屈的人,一个始终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却不够“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级别”,真不知这是什么逻辑!

但是,我想,王老如果天上有知,对此肯定是淡然一笑。生前,面对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面对亲友们的微词,王老对儿女们说:当初回来是义无返顾的,走到今天同样是义无返顾的!正因为如此,王老这样的英雄,在我心中才永远辉煌。

作者简介: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副社长,高级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1988年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杰弗逊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对国外的报道。在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几十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特区的报刊发表过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等各种专题的英文特稿和深度报道数百篇。

2006年5月写于北京